• 70阅读
  • 0回复

努力塑造舞剧中的革命英雄形象——评舞剧《八女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0-19
第6版()
专栏:

努力塑造舞剧中的革命英雄形象
——评舞剧《八女颂》
隆荫培
舞剧《八女颂》是根据大家所熟知的中朝两国人民联合组成的东北抗日联军的“八女投江”的英雄事迹所创作的。表现抗联的八位女战士,在一次反击日寇“扫荡”的战斗中,为了牵制敌人,掩护伤员安全转移,在敌人追击下英勇不屈、顽强抵抗,直到完成任务、弹尽援绝之后,紧紧挽着臂膀,怀着革命必胜的信念,投身汹涌的牡丹江中的英雄故事。
舞剧的作者们,为了更有深度和更加鲜明生动地塑造出革命的英雄人物形象,他们并不满足于只表现这八位女英雄在战斗中的英勇和慷慨就义的场面,而是企图从抗联的广阔的生活和斗争中,来描绘革命英雄人物的成长和性格的发展,以期能给观众更强烈的感染,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胡秀芝这一个人物就是塑造得比较成功的。舞剧开始时她还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爱国群众,她并没有站在抗日斗争的最前列。但是,由于她支援了抗联,敌人就把她的丈夫活活烧死,把她住的房子也化成了灰烬。家仇国恨,使她毅然地拿起了枪参加了抗联的队伍。在战斗中,她勇敢积极,但还缺乏革命斗争的经验。如第二幕,他们混入日寇据点,当她一见到仇人、汉奸特务葛海录时,便忘记了自己身上所担负的重要任务,要动手报仇,若不是黄大爷机智地阻止了她,险些暴露了身份,那就会使这场战斗遭到失败。她在老战士冷云、安大姐的带领下,出色地完成了侦察敌情和扑掉敌人岗哨的艰巨任务。战斗的锻炼,革命同志对她的帮助、关怀,使得她树立了伟大的革命理想——把自己献身于革命事业。所以当她站在红旗下宣誓,面对红旗倾诉了无比激动的情感,作了诚挚的内心表白时,我们看到她已经是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了。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第四幕第一场她在战斗中受了伤,同时又和姐妹们失去了联系,陷入雷雨之夜的密林中,在伤痛、疲惫、饥饿、寒冷、黑暗和敌人追踪等的严重考验中表现了无比的坚毅和勇敢,才显得真实可信。特别是在她跌倒昏迷时,她还念念不忘黄大爷和伤员们的安危,惦记着在战斗中失散的众姐妹们……这就把她革命英雄的优秀品德,作了突出的表现。至此,胡秀芝这个人物就已经基本上比较完整和鲜明地树立起来了。所以最后宁死不屈的跳江的英雄行为,更加显示出耀眼的光辉。
当然,由于舞剧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把这八位女英雄,一一地都作细致的描写和刻划,可是除了胡秀芝这个人物外,冷云(指导员)和安大姐(朝鲜同志),也是塑造得比较成功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冷云在指挥战斗时的坚定、沉着,有充足的信心和毅力;安大姐在战斗中的勇敢,对敌人的凶狠无情,对自己战友深厚的热爱和关怀等,都给我们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一部舞剧作品感人的程度如何,戏剧的情节发展固然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以为更重要的却是能不能在戏剧的情节发展中,深刻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情感、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塑造出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所以,这就给舞剧创作提出了在艺术表现上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要求;而这也是舞剧中解决戏剧性和舞蹈性的矛盾、充分发挥舞蹈艺术表现手段的特长的必要基础。
舞剧《八女颂》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第一幕中胡秀芝苏醒过来,看到自己的丈夫被烧死的一段先是悲痛继之又化为愤怒的舞蹈;后来在抗联同志面前悲愤地控诉日寇暴行,坚决要求参加部队为死难同胞报仇的舞蹈,都是紧密地为展现戏剧情节而存在的,同时又抒发了人物最激愤的思想情感。第二幕的夜袭中,冷云、安大姐和胡秀芝在执行侦察和扑掉敌人岗哨任务的一段类似传统戏曲中“走边”的舞蹈,也编排得很好。它既表现出了特定的环境(黑夜,敌人的据点前)特征,制造了紧张的环境气氛,同时又把这三个人物沉着、勇敢、机智,作了很鲜明的表现。民族传统的舞蹈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和发展,是使得这段舞蹈显示出特别光彩的最基本的原因。第三幕中,庆祝胜利的《花环舞》,两队战士会师后朝鲜同志的《朝鲜舞》、《长鼓舞》,中国同志的《大刀舞》、东北《秧歌舞》、《单鼓舞》等,表现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地区环境的特点,军民之间亲密的鱼水关系,中朝两国人民在战斗中情同手足的友谊等,而这些,又统一在欢欣鼓舞的情绪之中,迸发出抗日军民那种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面貌。祝捷晚会结束后,人群散去,安大姐亲手做好一件军衣送给胡秀芝。战斗的胜利,革命同志的关怀和温暖,走上革命道路,开始了新生活的喜悦,都激发了胡秀芝无限的深情。她穿上了军衣,在红旗下表现了她对党的感激和热爱,以及一定要为革命理想奋斗到底的决心。随后冷云等七个姐妹也热情地和胡秀芝一起,共同在红旗下立下了要为革命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的誓言。这段舞蹈的起端、发展和结束,都编排得很好,成功地表现了胡秀芝及其他七个女英雄崇高的革命情操。第四幕第一场,胡秀芝受伤后,在雷雨之夜密林中的一段舞蹈,对于她的坚毅勇敢的性格,革命英雄的品质和藐视困难、克服困难的气概,都作了比较鲜明的表现。但是,可惜的是,这段独舞的编排,还不够民族化,很多技巧动作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不够清晰,对于一般观众来说,理解和接受恐怕都会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再加以丰富,不把舞蹈动作当成唯一的表现手段,而适当地加入一段伴唱,用歌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来表现,就可能会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最后一场——八女投江的一场戏,是这出舞剧最关键的地方,处理的好坏,对全剧的成功或失败,都起着决定的作用。过去我看到的几次排练,都觉得这一场处理得比较平淡,不能激动人心,最近看了他们第四次的修改,感到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能够引起观众的感情共鸣了。过去,也许是编导们处理这场戏时,只是作了单纯情节事件的交代,而没有着重于对人物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刻划,这也就是只注意了叙事,没能根据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要求,来进行艺术的构思,所以就显得一般化和平淡了。这次修改之所以成功,也就在于作者们在推进情节的发展过程中,饱含着对革命先烈们崇敬和热爱的激情,加强了对人物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的描写。如女战士们在击退两次日寇的进攻以后,不见了指导员冷云,只见她的枪掉在地上。众人正在焦急中,冷云踉跄吃力地走上,当她见到同志们都在时,便晕倒在地,原来她的胸部中了子弹。随后,她挣扎着站立起来,举起拳头让众人集合,并召唤大家在前面无路、子弹打光的情况下,为了保持民族的尊严和革命情操,集体投入波涛滚滚的牡丹江。这里她有一段很简短的、高举手枪、忍着剧烈伤痛表现宁死不屈的舞蹈。舞蹈终止的时候,也是结束她生命的时候。舞蹈虽然简短,却很能激动人心,看到这里,人们不能不为她那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的思想情感所深刻感染。七女在投江前,从容不迫地整装、捣毁武器,并向敌人投出最后一颗手榴弹的细节,都很生动地表现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这部舞剧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是内容还显得不够充实、丰满。其原因,恐怕是由于“八女投江”本是一个适合于创作中小型舞剧的题材,现在把它扩充发展为一个大型舞剧,而又没能在生活内容上相应地给予足够的充实,因而就显得简略,使人看后觉得不够满足。现在看来,八位女英雄,只是在第三幕以后,才着重予以表现,前面虽注意了对冷云、胡秀芝、安大姐这几个主要人物的描绘,但对这一个英雄的集体,刻划得不够突出,显得前后缺乏呼应。如果前面能加强一些对她们英雄行为的描写,先给观众留下一定的印象,那么最后塑造出的英雄形象就可能更鲜明、更高大。其次,对敌人的描写,也显得简单和一般化了些。这样,就使得抗日联军所进行的斗争的艰苦性相应地遭到了减弱;东北广大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情景,也表现得不够充分,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把那个历史时代的真实风貌,典型地再现在观众的面前。
舞剧《八女颂》的出现,是一件值得欢呼的事。尽管这出舞剧还存在着上述缺点,但是作者们在舞剧革命化方面所迈出的成功的第一步,以及他们在舞剧中努力塑造革命英雄形象所作的努力和获得的成就,却是我们应当大加赞扬和认真学习的。
(附图片)
八女在红旗下宣誓,坚决战斗到底。   (游振国摄)
八女宁死不屈集体投江       (游振国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