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4阅读
  • 0回复

老低产区的棉花能不能迅速增产? 定兴傅家庄大队有所创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4-26
第6版()
专栏:

老低产区的棉花能不能迅速增产?
定兴傅家庄大队有所创造
河北定兴县李郁庄公社傅家庄大队党支部书记 周德林
我们这里干旱缺水,地薄缺肥,是河北平原上的一个老棉花低产区。农业合作化以前,亩产皮棉二十多斤;一九五七年以后,达到三十多斤;过去产量最高的一九六三年,也只有四十多斤。我们队的生产条件也不好,困难很多。
一九六四年,我们这个大队发生了一个大变化。全体干部和社员认真学习了大寨精神,树立了革命化的思想,采取了革命化的措施,做到了有所创造,一年改变了低产面貌。全大队一千一百多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八十三斤,单产、总产都比过去最高年产量增长一倍多。粮食作物也获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收成。全年向国家交售粮食十五万斤,超过了征购任务的两倍。社员分配的收入比一九六三年增长了百分之三十二。许多社员都说:今年咱们大队可实现了“三多两不欠”(对国家贡献多、生产队积累多、社员分配多;不欠国家贷款、不欠社员的款)。
挖低产根,找“穷办法”
过去,外地的棉花丰产经验,我们听的很少,听到以后也没怎么学。参加第三次全国棉花生产会议和省里召开的棉花生产会议以后,我们大吃一惊。许多外省、外地大面积亩产百斤皮棉的经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于是,我们在全体干部和社员中展开了一场讨论:我们的棉花产量为什么上不去?
起初,有些人认为我们的生产条件不好。可是和别的高产单位一比,觉着人家的条件并不比我们强。不少贫农下中农社员说:棉花产量低,一不怨天,二不怨地,都怪咱们对棉花不重视。干部和社员们检查了自己的思想,纷纷表示决心,立志赶上先进地区。讨论越来越热烈,信心越来越坚定,一个争棉花丰收的高潮掀起来了。
大幅度增产的信心有了,但是,一个穷队怎样争取高产,一开始并不是十分明确的。经过研究后,大家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学习大寨,坚决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有困难自己设法克服,决不向国家伸手。我们就本着这个精神干起来了。
有了这个革命精神,大家就创造出来许多“穷办法”、“土办法”:肥料少,就采取施用暖沟粪的办法,把肥料集中施用在播种沟里,使它发挥更大效果。土质瘠薄,就采取加大种植密度和早打顶的办法,以充分利用地力。有些贫农下中农还提出:俗话说“穷的加工,富的加料”,咱缺料,就多花些力气,多锄几遍,也顶事。于是,我们就比往年多锄了三、四遍。这方法真灵,多锄、深锄,果然有效,结果病又轻、苗又旺,生长也快。治虫的时候,工具不够,我们就自己做。由当过小炉匠的社员把几十把铁壶改造成喷洒药水的壶,代替喷雾器。用破袜子、破背心等制成撒药粉用的筛箩。我们共做了三百多件治虫工具,没花一文钱。在治棉铃虫时,发动三、四百人,用土工具代替喷粉器,两个早晨治一遍,及时消灭了虫害。
用土办法并不是否定科学,我们也是很尊重科学的。如治棉铃虫时,我们认真进行了虫情测报,抓住第一代产卵盛期,激战两天,一举消灭。这样做既省工又省药,效果又高,而且第一代治的彻底,第二代发生的也轻。
事实证明,只要依靠群众、相信科学,穷办法一样能解决大问题。就这样,我们处处注意节约,少花钱多办事,所以我们的棉田增了产而投资并不多,每亩地使用农药、商品肥料只花了三元八角钱。外地来我们队参观的人都说:在条件这样差的情况下,花费很少的投资,获得这样高的产量,很值得学习。
抓住旱薄地增产的关键
密植是旱薄地棉花增产的关键措施,现在已经为全体干部和社员公认。但是,推行密植的过程中,斗争是十分激烈的。
过去,我们的棉花每亩留苗二、三千株。一九六四年,受到外地密植经验的启发,结合我队过去密植增产的实例,进一步分析了我们队的具体条件,认识到在旱薄地区,推行密植是一项最有效的增产措施。我们根据土质肥、中、瘦,决定每亩分别增加到四千、五千和六千株。这个计划一公布,就在干部和社员中引起了争论。特别是在定苗时,斗争更为尖锐。有的拒绝执行生产队的定苗规定,有的找干部告状。有些人还说:今年秋后等着收棉花柴,烧个热炕头吧!当时,有的积极分子不耐烦了,说这些人是给棉花增产“浇冷水”,主张在大会上批评。党支部不同意用这办法解决思想问题,主张等等看,还拨出几亩地给不同意密植的人作试验。我对大家说:大多数人支持新技术,就是我们的胜利。对这几个人何必动肝火?让他们试验一年,秋收见高低不更好吗?同时,我们针对一些社员的思想问题,请一些有密植经验的老贫农对大家讲过去的事实,请技术干部讲密植增产的科学道理,并且大量介绍外地经验,特别是山西曲沃县杨谈大队的经验。在科学根据和以往事例证明之下,许多人的认识提高了,按规定定了苗。
但是,当棉田快要封垄时,有些人又主张要拔去一部分棉棵。这时,密植棉花已经在我们几个大队干部同第一队的一部分社员种的四十亩样板田里站稳了脚步,初步显示了它的现蕾早、总蕾数多的优越性。(这四十亩样板田同一般田一样“待遇”,不吃“优待粮”,只是从播种开始每一项农活都先行一步,每一项技术改革都从这里做起。干部同社员一起出工,一样记分,所有技术改革都自己动手,虚心学习,做出榜样。学习外地先进经验,都先在这样板田里“消化”了,然后传播到全大队。)样板田的密植棉花显出了效果,我们就组织各生产队的干部、社员到样板田参观,再一次巩固了合理密植的思想。
直到秋天,亲眼看到棉花密植后棉桃多,开絮早,每亩地收摘的头喷花就相当于过去一亩地全年的总产量,人们才完全信服了。原先反对密植的人也说:怨咱眼光小,没看到党的领导好、大家的办法妙。做梦也没想到一亩地能摘这么多棉花!
密植不能孤立地进行
密植不能孤立地进行,别的措施必须相适应:
1、根据不同地力分别增施底肥、适当早追肥。我们去年采取薄地多施肥、壮地少施肥的办法,对争取平衡增产起了较大作用。在每亩仅有七、八斤化肥的条件下,追肥时间以七月初为最好,增产效果比晚追肥的大。
2、早中耕、多中耕、深中耕。苗期早锄、多锄,促进了壮苗早发。中后期深中耕,对于多结桃、早开絮,效果显著。
3、适时早打顶,精细整枝。旱薄地密植以后,要本着量力保桃的精神,适当提早打顶时间。我们一九六四年是在七月三日到十日打完正顶,留果枝五、六个;以后陆续打去群尖,每个果枝留果节二、三个。
4、及时彻底治虫。棉蚜、棉铃虫等都基本上没造成危害,这对保证密植增产效果起了很大作用。
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通过一年来生产斗争的实践,我们认识到,过去我们的棉花产量低,不能怪条件不好,而是没有把土地潜力挖出来。
思想革命化了,每年在生产中都会有些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只要注意总结经验,就会更快地提高。一九六三年,第六生产队每亩留苗四千多株,亩产六十斤皮棉,而第二生产队留苗二千多株,亩产只有二十八斤。这个发现就为我们在一九六四年推行密植提供了依据。
我们在一九六四年的生产实践中,又考虑到了一九六五年这步棋的走法。各生产队都作了一些较大面积的棉花增产潜力的探讨试验。从第三生产队的二十五亩试验田中发现,每亩再增加一车粗肥,密度从现有的五千多株增加到七千多株,每亩再多用二、三个工,产量还可以提高不少。目前各生产队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多作一些试验,力求更多地有所创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