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阳澄湖畔的抗日烽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8-25
第6版()
专栏:

阳澄湖畔的抗日烽火
姜韦才 韩毓麟 胡士弘
八月的一个早晨,我们来到了位于长江和沪宁铁路之间的阳澄湖畔。定眼凝望,只见远处白帆点点,近处群鹅荡漾。湖边上是一条条同湖水连接的河沟,弯弯曲曲地向四面八方伸展出去。一个又一个的抽水机站把碧清的湖水抽上来,通过渠道,流入一片片嫩绿的稻田里。
京剧革命现代戏《沙家浜》描写的抗日斗争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地区。虽然,这里并无《沙家浜》的地名,但是库浜、长浜、张家浜、董家浜等村庄,都是当年新四军抗日游击队根据地,到处都表现出了《沙家浜》军民英勇机智消灭敌人的革命精神。而长期坚持战斗在这个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部队,就是由新四军一支队第六团的三十六个伤病员发展壮大起来的。
我们有机会访问了当时三十六个伤病员之一的刘飞同志和在这个地区坚持抗日斗争的其他一些同志,并参观了由三十六个伤病员起家的革命武装——南京部队某部的部队史展览。老同志的叙述和这个部队史展览,把我们的思路引入二十多年前阳澄湖畔军民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年代。

一九三八年初,日本侵略军占领宁沪杭地区后,国民党军队土崩瓦解,纷纷逃跑。根据党中央、毛主席发展华中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我新四军挺进敌后,独立自主地高举起民族解放大旗,开展了大江南北的抗日游击战争。当时,由新四军第六团组成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东进阳澄湖畔的苏(州)、常(熟)、太(仓)等地,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到了同年九月,“江抗”为了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主动转移,留下了一所后方医院和三十六个伤病员。
这所“后方医院”,实际上不在后方,而是“埋伏”在敌人心脏里的前方。而“医院”呢,仅有四个医生和十多个护士,既没有固定的院址,又没有象样的医疗器械,药物也很缺乏。三十六个伤病员中,又多是重伤员,重病号,行走都很困难。
当时,这个地区周围的重要市镇,都是敌伪据点。最远的据点距离他们二十里路,近的只有几里路。日本侵略军几乎天天下乡奸淫烧杀,残害人民。国民党土匪武装“忠义救国军”,也在农村里大肆网罗帮会、流氓和土匪部队,横征暴敛,欺压人民,并暗地与日寇勾结,企图消灭我新四军。
刘飞同志告诉我们说:“尽管情况那么险恶,我们的医院却是最安全、最温暖的医院,因为我们依靠的是千百万生死与共、血肉相联的阳澄湖地区的乡亲。”
阳澄湖畔人民把新四军这三十六个伤病员看作是革命的火种,抗日的希望。他们向常熟县委起誓说:“我们能活着,这些同志就能活着!”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敌人层层的封锁线,买来红汞、碘酒等药物,为伤病员治疗。在敌情紧张的时候,就把伤病员放在小船上,小船隐蔽在深深的芦苇荡中;敌人一走,乡亲们马上就趟过湖水,到船上给伤员换药,送饭送水。
秋深了,芦苇枯黄了,原野一片空旷,敌人搜捕得也更紧了,把所有的船只都扣留起来,要进一趟芦苇荡更加不容易了。伤病员们处境越来越艰难,阳澄湖人民的心也越来越不安。
一天深夜,张家浜群众巧妙地避过敌人的监视,把伤病员悄悄地接到岸上,安置在晒场上的稻草垛里。伤病员在草垛里的时间长了,难免不走漏风声。当时张家浜人民意识到严重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他们时刻准备用生命保护这三十六颗革命火种。
刘飞同志还给我们讲了一段他经历过的故事。一天,日寇突然从村东偷袭过来,枪声越来越近,眼看就逼近村头。这时,刘飞建议说:“所有轻伤员火速跟着群众转移,我们重伤员负责掩护。”可是乡亲们说什么也不愿把重伤员丢下,一定要抬着走。几个妇女把刘飞同志放在一块门板上抬起就跑,但是已经迟了,还没走到村头,就听见敌人哇哇乱叫。便又转身向村后抬。在这危急的情况下,刘飞同志向她们恳求地说:“快把我放下,不要管我,你们快走!”这几个妇女哪里肯放,仍旧不顾一切地往村后河边奔。敌人一面追赶,一面狂叫:“不要跑,不要跑!”她们把重伤员抬到了河边,一个老大爷迅速撑船过来,把刘飞同志接上船,箭一般地驶进了弯曲的港汊。

我们怀着对三十六个伤病员和阳澄湖畔人民的崇敬心情,来到了南京部队某部部队史展览室。在这里,我们看到毛主席写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本油印小册子。解说员告诉我们:当年三十六个伤病员就是根据毛主席的教导,依靠人民群众,重新举起“江抗”的战斗旗帜,并发展成一支坚强的抗日武装。
这是一九三九年的事情。当时,日本侵略军对阳澄湖地区疯狂地烧杀掳掠,阳澄湖畔人民在掩护这些伤病员的时候,也天天盼望“江抗”早日回来,领导他们抗日。人民的这种愿望,使伤病员们急切地要求组织武装。中共淞沪特委和常熟县委非常重视伤病员的这个要求,几次派领导干部来到这里,同伤病员党支部和伤病员们研究这个问题。
一天,特委的干部带来了毛主席在一九三八年五月所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油印册子。伤病员得到毛主席著作,如获至宝,欣喜若狂。党支部把伤病员们编了几个学习小组,组织大家学习。
毛主席的话,象太阳一样把伤病员们的心照得通光明亮,方向更明确了。伤病员们纷纷表示决心:“照毛主席的话办!照毛主席指示的方向前进!组织武装,坚持游击战争,恢复东路抗日根据地。”
不久,伤病员们的愿望实现了。
这是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八日,中共淞沪特委组织部长张英、常熟县委书记李建模和“民抗”司令员任天石等同志来到了常熟东塘墅河东的一座破庙里,同伤病员中的领导骨干一起,开了一个秘密会议,正式传达了叶飞同志关于组织东路抗日游击武装的指示,讨论了在这个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的有关问题。会上,当即宣布成立“江抗东路指挥部”。
这时候,三十六个伤病员由于护士们的精心护理和老大娘、大嫂们体贴入微的照顾,已有十几个人恢复了健康,他们编了一个班,安上“江抗东路指挥部特务连”的头衔,并建立了连队党支部。这个连,虽说只有十多个人,可是他们当中就有三个老连长,好几个老排长,老班长,还有红军老战士,他们都有丰富的游击战争的经验。
一天,他们根据侦察的情况,在东塘墅和常熟镇之间的八字桥打了一个伏击战,把从常熟出动的一队日伪军打得人仰马翻,抱头乱窜。
新“江抗”的枪声一响,振奋了阳澄湖畔人民的抗日情绪,广大群众以无比的热情支持自己的部队。河网地区,出门无船难行动,村子里的群众就自动给部队摇船。隆冬季节,河面结了冰,他们就克服困难,破冰前进。有一次在张家浜的战斗中,十来个群众冒着密集的炮火,用三、四条船在一条河里搭了浮桥,让部队过往作战。当时有三个农民不幸中弹牺牲,其余的群众仍然屹立不动地坚守住浮桥,直到战斗胜利。
人民群众热爱自己的子弟兵,许多青壮年踊跃参加“江抗”部队,“江抗”的队伍象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壮大了。不久,成立了新的“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中央指派谭震林同志担任司令员,统一整编了部队。同时,东路特委和江南行政委员会相继成立,进一步加强了阳澄湖畔地区的抗日斗争。

在毛主席的人民战争思想的光辉照耀下,“江抗”一面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到处出击和消灭敌人,一面积极恢复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建设根据地。他们派出了战地服务团和民运工作组到各地开展工作。在苏常太地区先后建立起县区党的组织,不少乡村建立了党支部,发展了党员,扩大了党的队伍。同时成立了县、区、乡的抗日民主政权。紧接着,组织了农民抗敌协会、青年抗敌协会、妇女抗敌协会,少年儿童们也参加了儿童团。这些群众团体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广泛地开展了各项抗日活动。
在党的领导下,由于实行了各项政策,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更加高涨,纷纷要求武装起来,组织了自己的武装——抗日自卫队,县有纵队,区有支队,乡有大队,村有中队。同时,还建立起脱离生产的地方武装——县、区抗日常备队。农村里,到处洋溢着“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老百姓都打仗,才能保卫家乡”等抗日歌声。
这些地方武装和民兵,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战斗方法,积极配合“江抗”主力部队,英勇机智地打击和消灭敌人。
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战斗,广大人民群众的杀敌情绪更加高涨,“江抗”的武装发展得越来越快。到一九四一年“皖南事变”时,这支由三十六个伤病员起家的人民抗日武装,就发展成为数千人的抗日武装力量。他们东征西战,打日本兵,打“忠救军”,到处歼灭敌人。“江抗”的威名震撼了江南广大地区。“皖南事变”后,这支人民抗日武装队伍,便发展成新四军七师十八旅,从江南的阳澄湖畔一直打到江北,高举着民族解放旗帜,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今天,阳澄湖畔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不仅进一步以
“沙家浜”军民的革命精神,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且继承着优良的革命传统,紧握住手中枪,保卫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当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班班、一排排的男女民兵,在苦练杀敌本领。前些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州军分区考核了一批民兵,百分之七十的人获得了良好以上成绩,并涌现出一批百发百中的神枪手和投弹能手、技术能手。民兵们说:“我们决心继承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帝国主义,就要紧握手中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