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一根藤上结不出两样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9-27
第6版()
专栏:文艺短评

一根藤上结不出两样瓜
“一根藤上结不出两样瓜”,这句俗语用来比拟汉中歌剧团同农民群众的亲缘,倒很贴切。这个剧团的歌剧所以能为农民群众看懂和喜爱,就在于它是从农民群众的藤上结出的瓜,它大都写的农民、演的农民、唱的农民,反映的大都是农民现实的斗争生活。脱离实际生活,脱离农民群众的革命需要来创作和表演行不行?汉中歌剧团曾经这样做过,结果,农民不客气地下批语了:“唱了一个晚上,一句也记不下”。汉中歌剧团从实践中懂得了:农民看你是不是真正为他们服务,不只是看你的宣言,也不只看你是否给了他们戏看,而是看你的行动,看你是不是真实地、着力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因此,不能凭空造“戏”,得从现实斗争中“出”戏;不能只“送”戏,还得从农民群众中“出”戏。而关键在于思想感情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和工农兵结成一根藤。有了这样的认识,他们变“好高骛远”为“好高骛近”,眼睛向下,心向农民,眼看农村,从现实斗争和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努力去表现农民群众的斗争生活,结果真正起到了“高台教化”的作用,在农民群众的心里扎下了根子。
“一根藤上结不出两样瓜”,这句俗语用在这里,还有一层意思:汉中歌剧团的歌剧所以能为农民喜闻乐见,还在于它是在民间音乐丰饶的土壤上结出的瓜,它的歌舞是民间的形式,音乐是民间的调子,语言是群众的语言。外来的东西要变成自己的东西,得有一个
“化”的过程。生搬硬套、不“化”行不行?离开工农兵自己前进的方向去搞“剧院化”、
“专业化”行不行?汉中歌剧团的实践表明:不行。怎么“化”?办法是象汉中歌剧团那样,遵循毛主席的教导,批判地吸收民间音乐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并且力求学习继承里有革新,融会贯通后有创造。汉中歌剧团正是这样做的,因而使歌剧这一外来艺术样式,在陕南的土壤上扎了根,成为农民喜闻乐见的东西。他们的歌剧,可以说是在巴山上生出来的,用汉江水浇出来的,在茅草坡上喊出来的。来自群众的东西,必然会受到群众的欢迎。
汉中歌剧团努力的成果,有力地说明了:有些原为农民所不熟悉、不欢迎的艺术样式,可以成为农民熟悉的、欢迎的东西。关键在于与农民结合。演员的思想感情要到农村的实际斗争中去改造,艺术的内容要到广阔的农村天地中去发掘,艺术形式也要到农民群众中去改造、发展创造,去提高。只要把我们的文学艺术深深扎根在工农兵群众之中,和他们结成一根藤,有着一颗心,就不可能结出和工农兵群众两样的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