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阅读
  • 0回复

下地能劳动 见病能行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9-16
第1版()
专栏:

岢岚半农半读卫生学校培养新型卫生人员
下地能劳动 见病能行医
这所靠自力更生办起来的学校,教学密切结合实际,两年来为生产大队培养了大批卫生人员,有力地支援了农村卫生工作。
本报讯 山西省岢岚县在一九六三年冬办起的一所半农半读卫生学校,两年来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各生产大队培养了大批亦农亦医的新型农村卫生人员,有力地支援了农村卫生工作。
岢岚县在历史上是个缺医少药的地方。解放后,医药卫生事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了迅速地解决这个问题,县委、县人委研究决定,采取自力更生的办法,培养土生土长的、亦农亦医的医生,以便把卫生工作扎根在农村。
办学之初,对于办什么样的卫生学校?怎么办?学生的来源、师资、校舍、经费、教具等问题如何解决?曾经有过争论。部分人认为:条件差,困难多,即使勉强办起来,也是个空架子,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医务人员。他们主张要办就请国家给解决上述问题,办一个象样的正规学校。但是大部分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主张发扬革命精神,克服困难,自力更生办校。县委、县人委认为这是在办学上两种思想的斗争,发动医务人员展开讨论,最后统一了思想认识,确定办一所新型的半农半读的卫生学校。
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岢岚县半农半读的卫生学校办起来了。学校采取公社选送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招收了三十一名在乡的初中毕业生,并且明确规定学生毕业后仍回原生产大队,亦农亦医,开展卫生工作。
这所半农半读卫生学校是由县人民医院具体承办的。没有校舍,他们就把医院原有的房舍紧一紧,把饭厅、仓库、部分宿舍腾出来作为教室和学生宿舍;师资由医院抽出两名医师专管教学,并组织其他医生兼课;没有课本,就参考中等卫生学校的教材和农村医士手册等书,自己编写。事事勤俭,处处节约,办学以来,教学和办公费用只花了几十元。
这个学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从农村实际需要出发,逐步摸索到了一些教学经验。学校设有政治、生理、病理、微生物寄生虫、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卫生、五官科、中医及针灸等课程。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讲解内容分成几类: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如某些医疗基本功,以及当地的常见病、地方病和传染病的防治知识;二,要求学生一般熟悉的:如在一般基层医疗机构治疗有困难,需要转往县医院以上医疗机构治疗的疾病,要求能够初步识别和能作急救处理;三,需要概要了解的:如当地较罕见的一些病或较深的知识,只作纲要性的讲解;四,讲解诊断方法时,以物理诊断的视、触、叩、听为主要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确实过硬。实验诊断只讲血、尿、粪、痰的常规检查。
在教学方法上,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校内外结合、边学习边实践等原则。他们的具体做法是:教师带学生到病房或门诊去看病人,通过患者的主诉,老师的简要讲解和学生的口问、眼看、耳听、手查,对某种病的症状、特征先有一个初步概念,然后再在课堂深入讲解。学生反映:这样讲容易懂、记得牢。在学生集体劳动时,由教师带领,边劳动,边治病;在学生分散回队劳动时,由当地保健站医生指导,既劳动,又参加医疗卫生活动。
岢岚县卫生学校的学制,经过边实践、边总结的经验,最后确定为二年半。每年劳动四个月,学习八个月,并采取了农闲多学、农忙少学或大忙回队劳动的办法。学校根据各个学期的特点,分别制订了时间安排表和课程表,除最后半年集中生产实习外,学生全年劳动一百二十天,学习二百四十天,二年半总时数为二千学时左右。劳动收入,作为学生的伙食费。
这个学校招收的学生,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贫下中农子弟。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为坚强的革命接班人,学校每周安排了两小时政治课。政治课以阶级教育为纲,密切结合农村阶级斗争和学生的思想情况,组织学生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请老贫农讲家史等。办学以来,学生思想觉悟不断提高,逐步树立起红在农村、专在农村的雄心壮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