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写本岗位”是很好的开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0-27
第6版()
专栏:

  “写本岗位”是很好的开端
  邓牛顿
上海青年业余作者陈继光的创作体会里,有一条重要的经验,这就是坚持“写本岗位”。这条经验很切合业余创作者的实际,他道出了很多优秀青年业余作者的共同体验。
写本岗位,这就是我们的作者,立足于革命的岗位,首先写自己的工厂,自己的公社,自己的部队,自己工作的部门……,把反映本岗位的新人新事,描绘本岗位的英雄模范人物,当成自己创作的首要任务。
为什么要坚持首先写本岗位呢?因为广大的业余作者,生活在工农兵各条战线上。劳动群众创造历史的宏伟事业,在他们面前展示着龙腾虎跃、生气蓬勃的光辉图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在锻炼和造就着一批又一批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他们就生活在革命的洪流之中,就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在他们的周围,时时刻刻都会有新的事物发生,都会有新的人物涌现。社会主义事业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深深激励着他们。这样,他们就可以从自己的周围,谛听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声,感受到革命脉搏的跳动。同时,也就可以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开始,唱出一支生活的赞歌,谱出一篇英雄的乐章。
工农兵业余作者作为革命事业的直接参加者,他最熟悉自己的工作,熟悉周围的同志,深知革命实践的过程。在进入创作之前,就有可能从革命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提出现实斗争中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确立自己作品的主题。他了解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在结构作品的时候,就有可能根据实际斗争生活,来表现矛盾冲突,把英雄人物置于革命的典型环境之中,通过严格的政治思想的锻炼和实际斗争的考验,有力地来表现他们的成长。他懂得同志的喜怒哀乐,懂得他们的爱和憎,在塑造英雄人物的典型形象时,就有可能深入人物精神世界,倾诉他们强烈的阶级感情,表现他们广阔的革命胸襟和壮丽的革命理想,使人物的英雄性格得到完美的表现。正因为如此,坚持首先从本岗位的实际出发,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能使我们的创作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倾向性,能更直接地、有效地为基层服务,为生产服务,为政治服务。
再从我们的作者来看。他们生活在群众中间,既会劳动,又会创作。创作来自劳动,创作促进生产。作者是劳动者,读者也是劳动者。作者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生产上过不过得硬,有群众的帮助和监督;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好不好,群众首先就是检验者。作者参不参加劳动,积极不积极,作品为不为生产服务,合不合群众的口味,往往就是群众对一个业余作者进行政治鉴定的标准。在这一方面,本岗位的群众更有资格来执行这一鉴定的任务。我们的作者经不经得起检验,我们的文艺,能不能在群众中深深地扎根,这里就是一个严格的“质量检查站”。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我们的业余创作,只有坚持首先以写本岗位为主,才能保持自己最深厚、最可靠的生活源泉,才能不断地提高作品的战斗力,保持跟广大人民群众最紧密的联系,更好地推动作者自身的革命化。反之,对于自己周围的生活采取“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态度,舍近求远,东瞧西盼,那就势必要使自己的创作变得飘浮、浅薄,失掉思想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如果有人因为自己有一点创作的才能,就一心想着脱离生产劳动,脱离本岗位,对本岗位的工作采取敷衍塞责的态度,那么,他们就会使自己脱离时代、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走向创作的死胡同。因此,现在关键的关键是,我们的业余作者,都必须下定最大的决心,以自己的革命岗位为基点,建立一个牢固的生活基地,而后由此出发,再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生活。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只有有了扎扎实实的生活基点,扩大生活面才有坚实、可靠的基础。那么“写本岗位”会不会为本岗位的生活所局限呢?我们认为只要处理得当,是不会的。因为我们的岗位,是革命的一个基点,整个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它同我们国家、我们时代千千万万的革命基点是联系在一起的,同整个社会的现实斗争是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刘少奇同志所说:“共产党员应该从眼前所处的环境,眼前所接触的人们,眼前所能进行的工作,来开始和开辟我们改造世界的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工作。”因此,只要我们立足于本岗位,胸怀全国和全世界,紧密关心现实斗争,从世界革命来看本岗位的工作,从本岗位的工作来看世界革命,就不会为本岗位的生活拘囿,而能获取丰富的革命题材。古语曰:根深而叶茂。让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在工农兵群众斗争生活的土壤上,迅速地开花结果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