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松林公社回苗彝汉四族社员百折不挠建设原始山区 从刀耕火种飞跃到农业先进行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1-21
第1版()
专栏:

松林公社回苗彝汉四族社员百折不挠建设原始山区
从刀耕火种飞跃到农业先进行列
编者按:乌蒙山离太行山有几千里。位于乌蒙山区的松林公社,十几年前的生产水平,跟位于太行山区的、原来生产水平也很不高的大寨大队比起来,还要落后几个世纪。但是,他们经过不长的时间,就都成了农业先进单位。这个事实充分说明,任何地方,任何单位,不管发展生产的起点如何不同,只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依靠集体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就可以把很苦很穷的地区,建设成欣欣向荣的地区。我们说,发展农业要靠大寨精神。这就是大寨精神,是发展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律。
毛泽东同志说过:“中国六亿人口的显著特点是一穷二白。这些看起来是坏事,其实是好事。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松林公社正是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做的,做的好!松林公社各族社员用十几年的时间,书写了几个世纪的历史。这件事又一次最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最生动地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思想。
本报昆明讯 云南宣威县松林公社回、苗、彝、汉四个民族的社员,在党的领导下,依靠集体力量,艰苦奋斗,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把一个原始落后的穷山区,建设成为农、林、牧业全面发展,欣欣向荣的新山区。
这个公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和事迹,传遍了云南各地。“走大寨之路,学松林、赶松林”已成为云南各族农民共同的战斗口号。
原始落后的穷山区变成欣欣向荣的新山区
松林公社地处当年红军长征时经过的乌蒙山区。这里海拔二千三百五十米,山坡陡峭,沟壑纵横,霜期长达二百一十天。全公社三十五个村寨,分布在四十一个山坡上。解放前,这里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各族农民受土司、地主的压榨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烧杀抢掠,生活十分困苦。八百多户人家到解放时只剩下二百七十户。国民党反动派曾把这个地方划为“废地”。
现在,这里刀耕火种完全停止了,固定耕地由原有五百多亩增加到六千多亩。一九六四年粮食年产量由解放初期的二十八万斤增加到一百五十八万斤。今年各种庄稼又长得很好。畜牧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大小牲畜的存栏数已由一九五三年的一千七百二十九头增加到现在的四千零二十一头。山上,除有大片用材林以外,还种了茶树、漆树、核桃树、板栗树、棕树等经济林木。随着生产的发展,集体家底越来越厚实,社员生活也逐步提高。现在各生产队共有储备粮二十三万多斤,公共积累十四万多元。全公社先后修建了很多仓库、晒场、烤房和畜厩,购置了玉米脱粒机和打谷机二十四架,还买了一部拖拉机。全社四百二十六户社员中有三百八十六户共存款五万多元。解放前,这里没有卫生机构和学校;现在,设有保健站和联合诊所,有农业中学、完全小学和初级小学,在校各族学生占适龄儿童百分之八十。
随着集体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生活的不断改善,各族社员爱国家、爱集体的热情不断高涨,积极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四年,向国家交售粮食二百八十四万斤,还提供了大量烤烟、油料、牛羊、皮张、药材等农副产品。
在党支部领导下坚持进行阶级斗争
这个公社的各族农民能够发扬革命精神,把一个曾经陷入绝境的穷山区建设成一个粮多、畜旺的新山区,主要是因为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党支部。这个党支部一贯坚持向群众进行阶级教育,领导群众进行阶级斗争;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调动了广大群众进行山区建设的积极性。
解放初期,这里的各族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他们在翻身成为山区的主人以后,在进行艰巨的生产斗争的时候,也没有忽视阶级斗争。这里长期处于毁林开荒、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状态:头一年毁林开荒种了庄稼,第二年便弃耕另找开荒的地方,结果是,“年年开荒,年年闹饥荒”,每年都要国家供应粮食。各族农民迫切地希望迅速改变这种情况。当时,阶级敌人讥笑说:“要想把这个地方建设好,除非日头西出,河水倒流。”在这种情况下,党支部积极领导社员“吐苦水、挖穷根”,把阶级仇恨化为革命力量,按照党指出的方向,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依靠集体,自力更生,进行建设。
依靠集体艰苦奋斗,狠抓农田基本建设
根据这里的情况,要根本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从固定耕地入手,坚决改变毁林开荒、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从一九五四年组织互助组起,他们就一直狠抓农田基本建设。他们固定耕地,先开发五个山谷中的小坪坝。过去这五个高山里的小坪坝,都是积水成涝,荆棘丛生,不能种庄稼的地方。各族农民依靠组织起来的力量,利用冬季农闲季节,挖沟排涝,披荆斩棘,开荒造田。在这一斗争中,他们英勇顽强,百折不挠。塘子边小坪坝,四面山峰环绕,要排涝,就得从东北面劈开高七米、厚五十多米的山岭。党支部书记就带领社员,冒着风雪,凭着锤子、锄头和铁锨,奋战了一个冬春,终于劈开了山岭,排出了积水,开垦出几百亩耕地。就这样,各族农民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战,到今年年初为止,一共挖了七条排洪沟,使五个过去荒草丛生的小坪坝变成了一千三百多亩平整的耕地。
在开垦五个小坪坝的同时,党支部还领导各族社员改坡地为梯地。一九五六年,王家村的回族、汉族社员,在陡坡地上用石头垒起一道道石埂,用草土块等搭起一条条地埂,还修了一些防洪沟,把十六亩坡地改成梯地。一九五七年几场暴雨,山洪冲走了其他坡地上的庄稼,这些修了梯地的土地却未受灾。全社各族社员看到梯地的好处,都照样改起来。从那时候起,一坡一坡地
改,一凹一凹地治,到去年,已经把一千多亩陡坡地改成梯地,基本上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烂山沟变成了好山沟。
他们还根据土壤瘦薄、粮食产量低的情况,开展了改良土壤、增施肥料的活动。从一九五五年起,社员们每年冬春两季,不畏天寒地冻,翻山越岭,把山箐里的肥土背到耕地里。到一九六四年,全社共改良土壤二千九百一十二亩,每亩地铺上三万多斤肥土。几年来,随着牛羊等牲畜大发展,盖了山畜厩一百二十六间,每年夏秋季把牛羊赶上山地放牧,就地关养,踩粪肥地。
积极进行科学试验,逐步发展多种经营
松林公社各族社员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从“山高一尺、水冷一丈”的特点出发,因地制宜、由点到面地进行各个生产项目的科学试验。公社、生产队的试验田分布在山顶、山腰和山脚。试验的项目有品种、密植、播种期、施肥等。从一九五六年起引进玉米、马铃薯等十几个品种,经过五年反复试验,推广了适宜当地种植的稳产高产的几个品种。原来引进的六斤河坝马铃薯,经过试验,已大面积推广。现在松林公社已成为全县马铃薯良种基地。
粮食自足有余以后,从一九五九年起,社员们又在高山区试种经济作物烟草。由于试种成功,到去年,全公社烟草种植面积扩大到三百一十亩,收获了六万七千多斤烟叶,既增加了收入,又向国家提供了工业原料。过去没有茶树的松林梁子,现在有了新茶园,各族社员第一次尝到自己生产的茶叶。去年,社员们学习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的革命精神,决心把山区建设得更好,新营造了漆树、核桃树、棕树和板栗树等经济林一千多亩。由于实行封山育林、人工促进林木天然更新,共保护和培育了成材林二万四千亩,营造了杉木幼林一万八千亩。
(附图片)
松林公社的牧群
全国大寨式农业典型展览会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