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阅读
  • 0回复

莫斯科牌号的新殖民主义——揭露苏修在非洲推销“国际分工”的狂妄野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1-20
第6版()
专栏:

莫斯科牌号的新殖民主义
——揭露苏修在非洲推销“国际分工”的狂妄野心
陶秋
去年,苏修公开挑起安哥拉内战,干涉非洲内部事务,露骨地推行大国霸权主义。这件事,不仅再次在非洲和全世界人民面前,暴露了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而且赤裸裸地暴露了它加紧扩张、掠夺和称霸非洲的狼子野心。
非洲在地理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又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新沙皇对于这块肥肉早已垂涎三尺。六十年代,它就打着“合作”、“援助”的幌子,不断加快向非洲扩张的步伐。近年来,这个自称为非洲人民“忠实而无私的朋友”,更是加紧向非洲国家兜售它在“经互会”搞的那套“生产专业化”、“生产合作”等所谓“国际分工”的破烂货,疯狂地推行莫斯科牌号的新殖民主义,以达到它控制非洲和攫取非洲原料资源的目的。这是苏修要建立地跨欧、亚、非、拉的社会殖民大帝国,同另一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反革命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生产合作”为名 加紧扩张渗透
苏修宣称,它同非洲国家的“生产合作”是“长期的、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这种“生产合作”是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向非洲国家扩张和进行控制的一种手段。所谓“生产合作”,就是苏联出钱、出设备、出技术,非洲国家出人力、出资源、出产品,就是妄图实现它“苏联工业”,“非洲农矿业”或“非洲附属加工厂”的目的,把非洲经济纳入苏修“国际分工”的轨道。这一点,正为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和人民所看清。一个非洲国家的官员指出:“俄国人给我们援助是要我们依附于他们。”
近几年来,新沙皇利用“生产合作”,大举向非洲进行殖民扩张,把黑手伸进了非洲的一些国家。对于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非洲南部,它也正在积极寻找立足点,以便进行渗透。当前,在苏修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生产合作”中,非洲占居首要地位。据报道,到一九七五年,苏修同四十九个发展中国家签订“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其中二十六个是非洲国家。通过这些协定,新沙皇已经钻进了一些非洲国家的矿业、冶金、石油、动力、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重要工业部门,大力推广“开采已经勘探的矿物原料和建设加工这些原料的企业”方面的“合作”。许多事实告诉人们:新沙皇搞的所谓“生产合作”,就是要从生产领域控制和掠夺非洲国家的矿物资源,以加强它同美帝国主义争霸的经济实力。
利用“合作”、“援助”疯狂掠夺资源
帝国主义的本性是掠夺。社会帝国主义也是如此。苏修不论同非洲国家搞“经济合作”,办“合股企业”,开采矿藏,还是提供经济“援助”,都是为了掠取人家的资源,剥削非洲的廉价劳动力。苏修供认,“生产合作形式”“可以满足苏联原料”的需要,并叫嚷要
“有效地巩固非洲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扩大原料输出的趋势”。
新沙皇以“合作”为名,向非洲国家输出了大量的资本。据不完全统计,从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七四年,苏修向非洲国家输出的国家垄断资本达三十多亿美元,渗入了二百多个工农业生产部门。苏修的垄断资本主要集中在盛产石油的北非和蕴藏有重要原料的西非地区。苏修用于非洲地质和矿藏勘探的“援助”,大约占对非洲“援助”总额的百分之十二。这一事实表明,它对非洲矿产资源的掠夺,正在不断加强。
随着“生产合作”的发展,苏修攫取非洲的自然资源也越来越猖狂。据不完全统计,在一九六○年到一九七四年间,苏修从非洲掠取的食品和农矿原料的价值达四十七亿美元,其中棉花占十八亿美元,可可七亿美元以上,鲜果近四亿美元,大米近三亿美元,石油近二亿美元。为了长期掠夺一些非洲国家的重要原料和确保它的工业品市场,苏修近年来越来越多地使用“长期贸易协定”的方式,并声称这是“提高购买原料稳定性的一种重要形式”。这就深刻地揭露了新沙皇要把这些国家变为它的原料基地的险恶用心。
不仅如此,苏修还通过开办“合股企业”,来掠夺非洲的海产资源。它在七个非洲国家办了九个“合股企业”,其中海产和渔业的“联合公司”就占了五个。有些“合股企业”捕鱼量的一半,有的甚至全部被苏修弄走。与此同时,苏修渔船队在非洲海域的捕鱼量也不断增加。仅一九七二年,它在南大西洋的非洲海域的捕鱼量就占外国在这一地区捕鱼总量的百分之六十,达七十二万公吨。
苏修疯狂掠夺非洲原料的严酷现实,戳穿了它编造的“同苏联合作”,有助于非洲和其它发展中国家“更充分地利用自己的原料财富”的骗人鬼话。
通过“合股企业”等形式 进行残酷的剥削
所谓“合股企业”,是新沙皇同非洲国家“合作”的主要形式,也是它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这种“合股企业”,不仅是苏修压价掠夺原料,剥削当地廉价劳动力,而且是它输出资本,推销工业品,赚取超额利润的一个重要工具。例如,苏修通过它在一些北非、西非、东非国家举办的“合股企业”,大力推销苏制机器、工业设备、拖拉机、汽车、轿车、电气设备、水泵等工业品,获得大量的利润。
在资本输出的带动下,苏修对非洲出口的工业品正在猛烈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从一九六○年到一九七四年,苏修向非洲国家销售的工业制成品的价值达三十五亿美元,其中机械和运输设备占百分之七十七,达二十七亿美元。同一九六○年相比,苏修一九七四年向非洲出口的工业品值增加六倍多,机器设备增加九倍以上。
苏修同非洲国家的贸易从来就是不平等
的。不等价交换也是苏修剥削非洲人民的一个
主要手段。新沙皇通过“长期贸易协定”、“援
助”、“合作”、逼债等手法,无情地压低非洲国
家的初级产品价格,抬高它的工业品价格,
使这两类商品的交换价格的“剪刀差”不断扩
大。据估算,在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七四年间,非
洲国家在同苏联的贸易中,由于贸易条件恶化而遭受的损失近二十四亿美元。从实物交换比率的变化来看,其剥削程度更为惊人。一九六○年,非洲国家购买苏联一辆载重汽车需要五点五吨可可,一九七四年它们要向苏联出口六点三吨可可,才能买到一辆汽车;一九五五年非洲国家出口一点八吨咖啡可换取苏联一台金属切削机床,一九七四年它们购买这样一台机床则需出口四点二吨咖啡。
这些事实表明,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在剥削非洲人民方面,比起老牌资本帝国主义来,显得更为贪婪、更加残酷。
苏修御用学者们声称,近几年来,苏联同非洲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联系,“是以国际专业化和生产协作为其特征的”,而“生产合作形式”就是要发展中国家“参加国际专业化和劳动分工”。他们甚至摆出一副老爷的架势,教训非洲和其它发展中国家说:谁要是不要它们的“经济援助”,不参加它们的“国际分工”,“就不可能消除很多世纪来的经济落后和获得经济独立”。这些赤裸裸的帝国主义的强盗腔调,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使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和人民认清所谓“生产合作”的反动本质。非洲国家的舆论明确指出:“必须摒弃国际分工这样的陈词滥调”。
伟大的非洲人民正在日益觉醒。独立了的非洲国家和人民,在巩固国家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掌握民族资源,发展民族经济的斗争中,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反对新殖民主义的剥削、掠夺,加强区域性的联合的趋势日益加强。不管苏修搞什么“国际分工”,什么“生产合作”,都阻挡不住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的伟大历史潮流。莫斯科牌号的新殖民主义必将彻底破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