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费里油区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1-10
第6版()
专栏:阿尔巴尼亚通讯

费里油区见闻
阿尔巴尼亚目前最大的石油工业区,是由马林兹、帕托斯和巴尔什三个油田组成的费里石油工业区。这里,山上山下矗立着高高的井架。一台台钻机在飞快地旋转,一座座抽油机昼夜不息地工作,整个油田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的兴旺景象。
解放前,阿尔巴尼亚的油田被外国侵略者所霸占,石油产量很低。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国家工业化重要部门的石油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先进钻井队
在马林兹油田,老远就看见一面鲜艳的红旗在一座高大的钻井塔顶上迎风飘扬。陪同我们参观访问的阿尔巴尼亚同志说,这座钻井塔是阿尔巴尼亚职工自行设计和制造的全国第一座钻井塔。在这里工作的是以泽乔·伊苏费为队长的先进钻井队。这个钻井队从一九七五年二月开始,只用了七十天的时间,就钻出了一口优质井,比计划提前三十七天。接着,又只用了七十八天钻出了第二口井。由于缩短了钻井期限,八个月内就为国家节约了二十多万列克(阿尔巴尼亚货币名),钻井队获得了费里油区颁发的优胜红旗。
在访问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这个钻井队是一个由老工人和青年工人组成的朝气蓬勃的战斗集体。劳动党党员、钻机手哈奇·希斯卡已经在钻机旁工作了十七年,泥浆泵操纵手菲齐·费尔巴蒂是一个有着二十八年工龄的老石油工人。解放后他们曾在国内的许多油田工作过。在六十年代,他们目睹了苏修对阿尔巴尼亚实行的野蛮经济封锁,也参加了在劳动党领导下为粉碎这一封锁而进行的斗争。他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同其他石油工人一起,硬是在苏联“专家”认为没有石油的岩层里找到了石油。今天,仅费里油区四十天的原油产量,就相当于一九三八年全国全年的产量。
老工人经常用这些生动事例教育队里的青年工人,鼓励他们永远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为祖国多钻井、钻好井。二十六岁的女技术员塞利梅·霍查原在石油公司的办公室工作。一年前,她志愿来到钻井队,决心向老工人学习,在艰苦环境中磨练自己。一年四季,她坚持同工人们一起劳动。在一次固井作业中,她连续四个昼夜没有离开钻机,眼睛熬红了也不离开工作岗位,直至完成任务。人们称她为“石油工人的好后代”。
老年采油队
去年三月的一天,帕托斯石油城的两兄弟——退休石油工人切洛·沙科和比尔比尔·沙科来到帕托斯油田,眼望着一座座井架,不禁往事涌上心头:在旧社会,两兄弟很小就被拉进由意大利资本家经营的油矿,身上留下被皮鞭毒打的伤痕。一九三六年,沙科兄弟和其他工人愤怒地发动了大罢工,向意大利帝国主义者和索古反动政权展开英勇的斗争。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现改名为劳动党)诞生后,切洛·沙科在矿井入了党。他们同全国人民一道,为祖国的解放,为发展祖国的石油工业,贡献了力量。
切洛·沙科对哥哥说:“今天,党号召加强石油工业部门,为国家多生产石油。我们虽然年过七十,但党给了我们青春的力量,我们退休工人要重返石油前线!”哥哥立即同意了弟弟的建议,同另外五名退休工人一起,向上级党委提出了为祖国节约每一滴石油的倡议。
他们的倡议得到了上级党委的支持,同时也得到帕托斯城的其他退休石油工人的热烈响应。于是,成立了一支由四十名退休老人组成的“帕托斯老年采油队”,切洛·沙科被选为队里的基层党组织书记,比尔比尔·沙科被推选为队长。每天清晨,这四十名老人迎着朝阳,分赴三个油田,检查废井,在井架旁抢修蓄油池,把多年来的废油进行热处理,运往油站。到去年十月底,老年采油队已经检查了二十多口废井,使三口井恢复了青春,共搜集闲置的“死油”三千吨左右。他们的行动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
青年维修队
在费里油区,一支由青年工人和技术人员组成的矿井维修队,月月超额完成计划,是全油区闻名的一个队。队里的小伙子们朝气蓬勃,专拣重活干。哪个矿井有故障,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去年一月,帕托斯油田的一口油井突然发生紧急事故,青年维修队闻讯后当夜赶到现场,发现油井六百米深处的抽油杆折断了,如不及时修理,油井就有报废的危险。队员们当机立断,马上抢修。他们克服大雨和黑夜带来的困难,仅用了三个小时就排除故障,使石油继续源源不断地流向油站。
去年上半年,在老年采油队提出复活废井的倡议之后,青年维修队主动承担起修理废井的任务。由于一些井废弃多年,需要重新搭井架和装配其他设备。维修队的小伙子们提出:“我们要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决不向国家伸手!”他们想办法改装了一些废弃的旧材料,并且建成一座活动井架来代替固定井架,在较短时间内普查了费里三大油田,使九口废井重新出油。
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建设巴尔什综合炼油厂的阿尔巴尼亚工人正在施工。
  新华社记者 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