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一个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帝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5-27
第6版()
专栏:

一个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帝国
大连红旗造船厂锅炉车间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问题室
理论组
在苏修“二十五大”上,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回避国内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严酷现实,睁眼说瞎话,大吹大擂什么“各族人民的兄弟友谊”“更加牢固了”,什么“对所有大小民族来说”,民族问题都得到“圆满的解决”,什么“各族人民团结成积极的共产主义建设者的统一大家庭”,等等。简直吹得天花乱坠。但是,正如鲁迅指出的,“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兼并和镇压非俄罗斯民族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为了推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强迫同化各非俄罗斯民族,大张旗鼓地宣传什么“民族问题”已经“彻底和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民族’、‘部族’的概念,逐渐让位于‘苏联人民’的概念”,一句话,阶级对立消失了,民族压迫没有了,民族日益“融合”了。这完全是欺骗和诡辩。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各个民族之间、各个国家之间的民族差别和国家差别“就是在无产阶级专政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以后,也还要保持很久很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4卷第246页)今天,在苏联国内还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对抗和阶级斗争,存在着民族压迫,哪里具备民族差别消失和民族融合的条件!勃列日涅夫上台十一年来,在苏联民族问题上所干的那些反革命勾当,就是自封为“优等民族”的俄罗斯族对其他民族的强制同化,就是“民族一体化”,就是大俄罗斯化。
对国内非俄罗斯民族在政治上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推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勃列日涅夫承袭他前辈的反革命事业,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否定苏联国内非俄罗斯民族的民族地位,实行压迫政策,强制同化非俄罗斯民族,并强行把它们并入俄罗斯族籍。使苏联国内民族数目逐渐减少。根据他们自己公布的官方材料,在一九五九年,国内民族共有一百二十六个,而到一九七○年,只剩下一百一十九个民族了。在苏修“二十五大”上,只有六十个民族派代表参加,其他民族都被剥夺了权利。这哪里还有一点“各族人民团结”的“统一大家庭”的影子呢?伟大导师列宁曾指出:“任何民族都不应该有任何特权,各民族完全平等”。(《关于民族政策问题》,《列宁全集》第20卷第217页)而苏修叛徒集团对待非俄罗斯民族的做法完全是地道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
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为了推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把人口密度本来就很低的俄罗斯联邦的俄罗斯民族的数以万计的干部、工人迁入非俄罗斯共和国和地区,同时又强行把这些加盟共和国和地区的非俄罗斯人以“垦荒”、“筑路”为理由迁出,造成这些加盟共和国非俄罗斯民族人口比重相对下降。例如,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年,哈萨克加盟共和国共迁进一百○二万六千人,迁出一百○四万八千人,使该共和国境内原来的主体民族哈萨克族人口总数的比例下降到百分之三十二点六,而俄罗斯人却上升到百分之四十二点四之多。勃列日涅夫之流的险恶用心是极其明显的,他们就是要通过这种手段,使各非俄罗斯加盟共和国内的主体民族的人口下降到少数民族的地位,消灭各加盟共和国的民族特性,最终达到把苏联变为一个单一的大俄罗斯化的帝国。
不断地清洗民族干部,是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推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拿手好戏。今日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关键的领导岗位都由俄罗斯人把持,实权都操在莫斯科派来的俄罗斯人手中,而本民族干部只是装潢门面。谁要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谁就要被扣上“民族主义”、“地方主义”的大帽子,遭到清洗。在今年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举行的“党代会”上透露,从上一次代表大会到这一次代表大会期间,苏联十四个非俄罗斯加盟共和国的民族干部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清洗: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乌克兰三个加盟共和国党中央第一书记被撤换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塔吉克、乌克兰、吉尔吉斯、土库曼、拉脱维亚等七个加盟共和国的中央局(政治局)委员被撤换百分之四十以上;中央委员被清洗的情况更厉害,其中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尤为突出,分别被清洗百分之六十和七十八。这是勃列日涅夫疯狂推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又一例证。
为了加强镇压非俄罗斯民族人民的反抗,苏修统治集团对各加盟共和国的专政机构和思想控制部门不断更换人马。例如,哈萨克、塔吉克、吉尔吉斯、亚美尼亚和拉脱维亚等的内务部长全部换掉;乌兹别克、土库曼和亚美尼亚撤换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即“克格勃”)主席;阿塞拜疆撤换了司法部长。今日的苏联,在全国一千多个集中营中,就关押着一百七十多万政治犯,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被苏修当局扣上“民族主义分子”的帽子。勃列日涅夫之流在苏修“二十五大”上已经直言不讳地发出信息: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忽视那些“借口保持自己的所谓‘独特性’和民族特点”的人。这就预示着对非俄罗斯民族的镇压还将继续加强。
重重枷锁紧箍着非俄罗斯民族的经济
苏修对非俄罗斯民族在经济上进行掠夺和剥削,是它推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一个重要手段。勃列日涅夫公开宣称,苏联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统一的经济机体”。这实质上,就是一种“超共和国经济区”,把各加盟共和国的经济要害部门置于勃列日涅夫之流的直接控制之下,用重重枷锁紧箍着各非俄罗斯共和国的经济发展。
它们以“经济专业化”、“区域分工”为名,限制非俄罗斯加盟共和国的经济发展,以便于他们剥削和掠夺。例如,在乌兹别克籽棉产量占全国的百分之六十七点四,但是加工的有关工业部门却得不到发展,他们的棉布产量只占全国的百分之三,而俄罗斯联邦不生产棉花,却垄断着加工工业,棉布的产量竟占全国的百分之八十三点五。它们就是这样把各非俄罗斯加盟共和国变为俄罗斯联邦的经济附庸和原料、农副产品的供应地。这种“经济专业化”和“区域分工”导致了非俄罗斯加盟共和国丧失独立性,经济畸形发展。摩尔达维亚共和国在老沙皇统治时代是一个葡萄、蔬菜和烟草的种植园,而今天它仍然是全苏工业发展水平最落后的一个加盟共和国。苏修统治集团剥削非俄罗斯民族的手段之一就是压低少数民族地区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有时甚至低于生产成本;而非俄罗斯族工人的工资也低于俄罗斯族工人。因此,非俄罗斯民族劳动人民的生活更为贫困,他们受的剥削尤其深重。
扼杀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和传统
勃列日涅夫集团为了达到大俄罗斯化的目的,百般歧视和贬低非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和语言。它们肆意篡改历史,夸大俄罗斯民族在历史上的作用,把俄罗斯帝国的历史当作苏联各族人民的历史在学校讲授,使非俄罗斯民族的青年一代不知道有自己的民族历史和民族传统。它们把非俄罗斯民族文化当作落后的“次等”货看待,认为只有俄罗斯文化才是什么“灿烂的文化之光”。
勃列日涅夫之流近年来在各非俄罗斯民族中加紧强制推广俄语,借此推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伟大导师列宁教导说,“各个其他少数民族根据平等的原则,有权要求无条件地保护自己语言的权利……”。(《关于民族平等和保护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草案》,《列宁全集》第20卷第278—279页)勃列日涅夫之流公然背叛列宁的教导,到处兜售什么俄语“是革命的语言”、“是现时代最先进思想的体现者”等谬论。在勃列日涅夫之流眼里,非俄罗斯民族语言是次等语言,是落后的,妄图消灭非俄罗斯民族语言,扼杀他们的民族文化和传统。
他们首先从教育部门入手,从新生一代开始。在许多非俄罗斯民族地区,从刚上托儿所的婴儿到幼儿园里的学龄前儿童,就开始教他们说俄语。不仅如此,勃列日涅夫之流在许多非俄罗斯民族地区的民族学校中,还规定从小学开始,必须用俄语教学。大学入学考试和大学毕业论文都要用俄语。通过这些反动措施,使许多非俄罗斯民族的青少年丧失使用本民族语言的能力。他们还公然规定,在党、政机关、团体的一切会议、一切公文,以及召开的群众集会都用俄语,从而使非俄罗斯民族共和国的民族语言处于无权地位。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广播中心的前负责人耶林斯基由于抵制新来的俄罗斯族负责人增加电台和电视台俄语节目的要求而被撤了职。勃列日涅夫之流这样不择手段地“强制推广俄语”是他们推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强迫同化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和当年老沙皇推行的所谓“义务国语制”完全是一路货色。
勃列日涅夫之流推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给苏联各民族(包括俄罗斯民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早就指出:“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苏联国内民族矛盾激化,是阶级斗争空前尖锐的反映,是他们全面复辟资本主义的必然结果。勃列日涅夫掩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阴谋决不能得逞。苏联各族人民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对新沙皇的反抗。老沙皇和他的殖民扩张政策被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炮火摧毁了,新沙皇勃列日涅夫和他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帝国,也必将被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苏联各族人民所埋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