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阅读
  • 0回复

敦刻尔克访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11-28
第6版()
专栏:法国通讯

敦刻尔克访问记
敦刻尔克,这个法国北部沿海的著名城市,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欧洲人民写下了不可忘却的历史教训。最近,记者访问了这个城市。
登上港口码头,遥望对岸的英伦三岛,只见多佛尔海峡白浪滔滔,灰雾茫茫。多佛尔海峡东北连着北海,西边是英吉利海峡。
敦刻尔克是法国的第三大港,是法国经由海上通往英国和世界各地的重要港口。
敦刻尔克在历史上屡遭战祸,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战争的破坏最为严重,至今还遗留着战争的痕迹。在长达十多公里的海滩上,到处可以看到当年希特勒修筑的碉堡的残迹,就在海滨公园也还残留着一座德国法西斯的大地堡。人们到海上游泳,有时还可以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丢失的武器。在沙丘里,在草丛中,人们散步时还得小心,注意不要碰上当年希特勒飞机扔下的未爆的炸弹。马洛莱班海岸上有一座引人注目的高大纪念碑。为纪念敦刻尔克战役中死去的法国和盟国军队的战士,人们在碑脚下摆满了鲜艳的花圈。
敦刻尔克市两位副市长韦莱和马克锡梅·拉普拉斯听说记者想了解这段历史,热情地在市政府举行了一次座谈会,邀请当地的记者、历史学家、反法西斯老战士和港口负责人,介绍这一大溃退的经过。通过具体的介绍,使人深深地感到:一九三八年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对希特勒执行绥靖主义政策,同希特勒签订牺牲捷克的慕尼黑协定,幻想以此保住英、法的安全,把希特勒这股祸水引向当时的社会主义苏联,结果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造成了敦刻尔克的大溃退,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损失和巨大的牺牲。
参加座谈会的《北方之声报》记者塞尔日·布朗克尔曾经专门研究了这一大溃退的历史,并写了一本名叫《可怕的敦刻尔克战斗——一九四○年五月至六月》的书。他在座谈会上说,慕尼黑协定后不到两年,即一九四○年五月十日,希特勒利用英、法两国没有准备的弱点,在西线发动战略性的进攻。希特勒没有向当时设有马奇诺防线的法国边界地区进行攻击,却向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突入,从当时保持中立的比利时打开一个缺口,朝着法国北部展开强大攻势,把慌了手脚的英、法军队吸引到法国北部。与此同时,希特勒却在暗中集聚大量军队,突破比利时边界,侵占了法国的色当,从法国南部迂回过来,很快打下了阿布维尔,然后把法国军队和英国远征军包围在敦刻尔克一带。被围困在敦刻尔克的装备精良的英法军队只剩下海路一条可逃。
塞尔日·布朗克尔谈到敦刻尔克撤退的凄惨情景。“当时,几十万英法军队拥挤在敦刻尔克和往东靠近比利时的狭长沙滩上,天上德国飞机轮番轰炸,地下德国法西斯坦克部队在围攻。由于希特勒飞机狂轰滥炸,敦刻尔克成了一片火海,街道的建筑物变成了废墟,港口的码头都陷于瘫痪。”从五月二十六日开始撤退,到六月四日德军占领敦刻尔克为止,从敦刻尔克撤出的英、法军队共达三十四万人。这样大量的军队慌忙撤退,弃甲而逃,丢下的几十万吨武器、装备和其他物资,都散失在敦刻尔克的市内和海边。英国首相邱吉尔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写道:“军队归来时,除了步枪、刺刀和几百挺机关枪而外,什么都没有了。”
从希特勒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到攻占敦刻尔克,法国军队死亡、失踪、被俘的人数达三十七万。在敦刻尔克大溃退以后,希特勒以一百二十个师的兵力,在强大的坦克部队的支援下,横扫法国领土,只用了十天功夫,就于六月十四日占领了法国首都巴黎。
敦刻尔克的老一辈人都清楚地知道,张伯伦、达拉第对希特勒退让求和,给法国人民带来多么悲痛和沉重的牺牲。一个战前有着九千人口的敦刻尔克,在撤退以后只剩下三千人。敦刻尔克的每个家庭,都在英法军队大溃退时饱尝了苦难。在到达敦刻尔克的第一天,敦刻尔克港的一家运输公司经理贝尔纳·旺拉开车载记者到当年大撤退的海边,指着长长的海滩说:
“那时候,这样长的海滩,到处是黑压压的撤退的人群。我那时只有七岁,但还记得当时的情景。那时,海滩上到处是奔跑躲藏的人群,遍地是丢弃的弹药、武器、汽车和呻吟的伤兵。我的祖母在往回跑的路上被希特勒飞机炸死,我的母亲也被炸伤。我和我的弟弟,能够活到今天,是因为我们的士兵救了我们。”他说:“现在一想起那幅景象,就感到心酸。这个悲惨的历史教训,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从我脑中抹去!”
敦刻尔克副市长马克锡梅·拉普拉斯陪同记者参观了敦刻尔克博物馆的一个大厅。在那里,陈列着介绍一九四○年英法军队大撤退的巨大模型。这位年老的副市长指着展品对记者说:“我们老一代人都记得这个历史。”他说:“我们的新的一代,他们不了解当前国际形势,相信什么世界局势缓和的宣传。现在,非洲处处冲突,背后都有苏联人支持。苏联人已经公开武装干涉非洲,向红海、地中海、印度洋运送了那么多武器,这是为了缓和吗?我们不能相信这个缓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我们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结果在希特勒武装进攻面前,没有办法,吃了亏。我们不能让这个历史重演。我们为了自卫,应当加强国防,发展我们的常规力量和战略核武器。”
塞尔日·布朗克尔在谈到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教训时说:“为了防止侵略,必须准备打仗。我们不能相信谈判、条约。……现在有人相信谈判,以为通过谈判可以防止冲突,实现缓和。但是,我们经历的谈判次数不少,而世界上那里有缓和呢?两个超级大国都在缓和口号下扩充军备。我们怎能相信什么谈判、条约?为了法国的安全,必须进行准备,加强国防力量。”
“那些受过战争苦难的人对当前形势是更敏感的,他们不愿意灾难的历史重演。”这是当年法国抵抗运动的一位领导人梅尔塞尔·萨伊深有感触的话。他参加过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兰西运动,曾经在法国地下游击队里同德国法西斯进行过多年战斗。他在家里接见记者时谈到当前的欧洲形势,指出现在的形势同三十年代有着类似的地方。他说:“现在苏联人天天谈缓和,同希特勒在三十年代高唱和平,不是很相似吗?今天的欧洲那里有缓和?苏联在东欧,驻扎那么多军队,在非洲指使古巴人打仗,想要切断欧洲的海上通道,占据非洲的战略资源。苏联的常规部队早已超过西方,同时拚命发展战略核导弹。苏联人这样做,不是为了打仗,又是为了什么呢?我不相信缓和的存在。我认为苏联人表面上在大讲缓和,实际上在准备战争。法国受过战争苦难的人们,都主张加强自己的国防,对付苏联的威胁,以免灾难的历史再发生。”
在马洛莱班的海滩上,记者遇见一位老人,他是一位退休的上校,曾经跟随戴高乐将军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他说:“欧洲人要提高警惕,做好战争准备,加强国防建设,防止苏联侵略。这样的说法有道理,符合欧洲的现实。但是,法国有些人看不到苏联的威胁,说苏联不会侵略我们。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也听到有人说希特勒不会进攻法国,法国不必准备打仗。现在有些法国人不同意法国增加国防预算,甚至要法国去裁军,取消法国的独立核力量。对于这些人来说,需要回顾一下敦刻尔克撤退的历史。”这位退休上校所说的话,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没有忘怀张伯伦、达拉第绥靖主义给法国带来的苦头、没有忘怀敦刻尔克大溃退的悲惨遭遇的法国不允许三十年代历史重演。许许多多有识之士正面对今天的严峻现实,指出绥靖主义的严重危害性,要求人们不能再对法国的防务和独立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
新华社记者 陈 迹(附图片)
这是一九四○年五月二十六日,英国军队从敦刻尔克撤退时在沙滩上等候上船的情景。 新华社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