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阅读
  • 0回复

多彩的伊朗绘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2-06
第6版()
专栏:

多彩的伊朗绘画
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 常书鸿
春节前夕,《伊朗绘画展览》在北京开幕,给首都丰富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新的光彩,受到了我国美术工作者和广大观众的欢迎。在《伊朗绘画展览简介》中谈到:“目前在中国正式展出的伊朗艺术作品,除了证明两国之间存在的友谊和文化联系以外,还揭示了数世纪以来两国艺术之间有着源远流长,古老的联系,而且它们相互之间产生了有益的影响。”的确是这样,我们中伊两国自古以来,就有友好的关系和漫长的文化交流,但过去受到帝国主义的阻碍,未能发展,象这样正式举办的艺术展览是十分可贵的。
这个展览丰富多彩,从一百多件富有民族风格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元七世纪中叶萨珊王朝后期,标志着伊朗民族艺术金碧辉煌传统发展演变阶段各种画派的代表作,也可以看到本世纪初开始,伊朗艺术家推陈出新的多种表现技巧。从细密精致的中世纪插图式的小型历史画,例如闪耀着金碧光辉的大不列士画派所作的《战败者在先知面前》,演变到十六世纪时加兹温画派的《蔷薇园与果园》和《劳斯塔晋见国王》带有非常美丽的装饰性的插图;再由此演变到十七世纪发展成为伊斯法罕画派的《独斟图》和人体画等,已以单幅的小型画出现。同时也出现了可能受到中国花鸟画影响的《花鸟》,这可能就是简介中提到的跋涉中国的画家带回来的同中国画家合作的可喜成果,也是中伊文化交流的一个历史的见证。这一切都给我国的观众以十分兴奋而亲切的感受。我们从敦煌来京的美术工作者,看了这个展览会,不能不联想到敦煌六世纪(隋代)以后壁画和彩塑中出现前所未有的联珠纹和对兽(是萨珊王朝时代所特具的纹样)。同时,在佛教壁画中开始运用了赤金、朱红和青绿,使壁画增加了色相,呈现了“金碧辉煌”的风格。此外,犹如展出中的《战败者在先知面前》大不列士画派的作品那样,这种变化也同样显示出中伊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相交流的悠长历史。象这类中伊两国艺术家共同合作的例子,还在我国新疆库车专区赫色尔发现过。开凿于六世纪时一个被称为画家洞的佛龛右侧《争舍利》壁画中,画家画了一个一手执笔作画、另一手持调色碟的自画像。这幅画的作者密特拉达塔,西方考古者认为是希腊人,实际上是古波斯画家。这就再一次证明中伊两国画家亲密合作的良好关系。
去年九月间,德黑兰大学教授穆加达姆和夫人访问敦煌时,我们都十分肯定过去中伊两国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穆加达姆教授曾强调说:“我以为人们把汉武帝开辟通向西方道路称为‘丝绸之路’是不大妥当的,因为这不是一条仅供商贾贩卖丝绸之路,而是‘东西文化交流之路’。”我们相信,在今天北京—德黑兰新的航线上,一定会开出两国文化交流的更美丽的花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