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坚持发扬“质量第一”的优良传统 马恒昌小组二十九年高产优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9-19
第1版()
专栏:

坚持发扬“质量第一”的优良传统
马恒昌小组二十九年高产优质
据新华社哈尔滨九月十八日电 马恒昌小组自一九四九年建组的二十九年来,不但干了四十三年多的工作量,而且加工零件的质量合格率年年稳定在百分之九十九点四以上。今年上半年,又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七六。
马恒昌小组自建组以来,组长换了十二任,工人换了一茬又一茬,现在的十五名组员中,当年的创业人一个也没有了。然而,“质量第一”的优良传统,却在这个小组一直保持下来,发扬光大。即使在“四人帮”疯狂破坏生产,使不少产品质量严重下降的情况下,这个小组的产品质量也没有降低过。去年九月,马恒昌小组被一机部命名为质量信得过的班组。
马恒昌小组产品的高质量,是建立在他们自己创造的一整套科学的规章制度基础上的。早在建组初期,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这个小组的第一代组员就建立了加工零件必须检查头一个活的质量检验制度,第一个五年计划后,他们又建立了从每批活中间抽查几次产品质量和互相交换检查的制度。后来,由于生产的产品品种更加复杂,精密度要求更高,加工工艺更难,他们在“三检”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三对”制度。即在加工每一批活之前,都要认真校对图纸、工艺、公差尺寸和量具、检具等,为保证产品高质量创造了条件。
马恒昌小组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自己加工的产品合格率要求达到百分之百,不留余地。如果一旦出了废品,他们就立即召开废品分析会,做到:原因不查清不放过,出废品的本人不接受教训不放过,改进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马恒昌小组只有现任组长马江林是一九五八年入厂的老工人,其余都是青年工人,平均技术级别只有二级。小组采取各种措施,组织大家学习技术,提高技术和操作水平。一般徒工进厂两年后才能独立操作,这个小组的徒工只要十个多月就可以了。对于一些学技术困难比较多的青年工人,小组还进行耐心的帮助。青年工人王振俊技术不行,有人说他脑子笨。马江林不这样看,他热情帮助王振俊学技术,对他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王振俊刻苦钻研,给自己定了“三不将就”:即刀具不好用不将就,机床出现毛病不将就,工艺图纸不全不将就,操作时精益求精,去年,他加工上万件产品,没出一件废品。王振俊和小组另外七名工人被厂里评为质量信得过的人。
马恒昌小组使用的十七台设备中,有百分之六十是老的,但台台都保持完好无损。他们的诀窍是:精心维修保养设备,使老设备保持高效能,为优质高产提供物质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