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阅读
  • 0回复

中美两国人民友谊长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1-30
第4版()
专栏:

中美两国人民友谊长存
友声
“由于美中两国人民多年的努力,一座友谊的金桥已在太平洋上架起。我们为这一历史性的成就而欢欣鼓舞。它激励着我们以更大的决心为进一步保持和平与发展友谊而奋斗。”
这是中美建交的消息公布后,象雪片一样飞到中国的无数美国朋友的贺电中的一段话。这些热情洋溢的话语,充分表达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情。
患难之交 永志不忘
提起美国的老朋友,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和史沫特莱这几个大家十分熟悉的名字。
早在二十年代,他们就长途跋涉来到了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国,并毅然决然地站在中国人民的一边,站在进步事业的一边。他们不但在白区不避艰险地掩护我国的革命者和爱国青年,而且冲破国民党的封锁,来到解放区,同毛主席、周总理以及其他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结下了永垂青史的友谊。作为记者、作家和战士,他们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战斗的笔触,以深切的同情描述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以无比的义愤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腐败;又以满腔热情赞颂了人民的斗争,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真相。在他们的笔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以及许多革命领导人至今仍栩栩如生;解放区军民的英雄业绩和蓬勃景象有声有色,这些篇章至今烩炙人口。斯诺的《西行漫记》、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朱德传)以及斯特朗向全世界传播毛主席关于“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谈话的报道,都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史沫特莱女士不但用笔作宣传工作,而且亲身参加了中国革命的实践。她曾在城市中为中国革命奔走,募集捐款和药品,动员中外人士到解放区去;她也曾参加到新四军、八路军的队伍里,与普通战士同甘共苦。一九四九年,她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时,马上给朱德同志写了一封长信说:“我可能再也见不到中国。但无论如何,我知道一个新的中国政府终于成为现实,从此世界再也不会和过去一样。我活着看到了我最大的希望得以实现。人生有此,于愿已足。如果我能再来中国,一定要亲吻它的大地。”这是多么深挚的感情啊!遗憾的是,她终于没能再来中国。一九五○年,她在伦敦逝世。康克清同志在北京机场迎来了她的骨灰,后来,中国人民把史沫特莱的骨灰葬在八宝山,朱德同志亲笔题写了她的墓碑。
斯特朗则经过种种曲折,冲破重重障碍,终于在一九五八年以七十二岁的高龄重来中国,度其晚年。直到她一九七○年逝世前的十二年中,以惊人的精力勤奋地工作,写了大量介绍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文章、通讯和书籍。在此期间,她又不止一次地见到毛主席。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同志都多次亲自参加她的生日晚会,并同她畅谈天下大事,回答她提出的问题。这是她最快乐的时光。在她病重期间,周总理不但到医院探望,并且无微不至地过问她的医疗措施。她也葬在北京的八宝山,墓碑是郭沫若同志写的。
斯诺从六十年代以来三次访华。一九七○年,他最后一次来中国,见到了毛主席。回国后,他如实地报道了毛主席的谈话,传达了中美关系将有一个重大发展的信息,再一次在关键时刻为促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沟通两国关系起了积极作用。可惜就在一九七二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前夕,他不幸病逝。根据他生前遗愿,骨灰一半撒在美国的哈德逊河,一半留在中国。他的骨灰是邓颖超同志到机场迎接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一个绿荫环绕的小丘上,竖立着叶剑英同志题词的墓碑。一九七三年,周恩来同志就在那里亲自出席了斯诺的骨灰安放仪式。
安息吧,三位美国朋友,你们是中国人民的患难之交,你们的友谊永远为中国人民所缅怀。
青山不老 绿水长流
其实,与我们友情深厚的美国老朋友又何止他们三位。象年已八十二岁的格兰尼奇,曾在三十年代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来我国办起《中国之声》杂志,让世界人民听到中国人民的声音。现在他每年风尘仆仆,亲自带领一批新朋友来中国访问。还有一位陆慕德女士,年已八十五岁,她也是在三十年代同中国人民结下了友谊。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她就以宣传新中国为己任,独力创办刊物,亲自驾驶汽车周游美国发表讲演。每年春秋两次,风雨无阻。直到不久以前,因年事太高,才听从朋友的劝告而停止这种活动。一位已经九十八岁的著名教育家费希尔夫人,去年还坚持来我国进行访问。她一九○六年就在我国创办了江西省第一所女子中学。现在,她很快就要满百岁了,还常常亲笔写来信件,无限怀念她重游中国之行。当年曾在太行山区参加土改复查工作的韩丁,现在也已白发苍苍。他描写中国土改的名著《翻身》,已在美国朋友中被列入了解中国的必读书目。今天,他又以帮助我国农业机械化而为广大中国人民所熟悉。抗日战争时期来到我国大后方的美国军政人员中也有许多有识之士,后来成了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谢伟思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这里,我们还不得不提到许许多多长期在中国定居的美国朋友。他们在各种岗位上贡献他们的专长。有的在城市,有的在农村,默默无闻地埋头苦干。他们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休戚与共,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把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而同时,他们又是友好的使者,起着沟通两国人民的媒介作用。
涓涓细流 汇成江河
一九七二年,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上海公报》发表后,中美两国人民中长期蕴藏着的友好情谊一下子迸发出来。自那时以来,美国朋友争先恐后地接踵访华,学习中文的人数骤然增加。许多老朋友以怀乡的心情旧地重游。许多新朋友起先只从报刊书本了解中国,来华后都感到百闻不如一见。他们回国后到处讲述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吸引着更多的人对中国发生浓厚的兴趣。就这样,老朋友带动新朋友,这一代传给下一代,同中国友好的美国朋友越来越多。
在这种形势下,美中人民友好协会水到渠成地诞生了。开始是在一九七一年,朋友们在一些大城市自发地组织起了地方性的美中友协,以后就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一九七四年成立了全国性组织,机构逐步健全,工作更加开展。到目前为止,已有遍及美国全国的一百多个分会。为了让美国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他们组织报告会,放映幻灯、电影,出版刊物,组织访华团。美中友协的朋友们绝大多数都是业余从事这项工作,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有的放弃了待遇优厚的职业,还有的拿出自己的积蓄。但是,他们始终充满了热情。近年来,我国访美的代表团也日益增多。无论是展览、艺术、体育、杂技、考察团等,美中友协尽管不一定是接待单位,但都对我们的代表团亲切关怀,热情照料。
人们不禁要问:美中友协和美国朋友们对中美友好事业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热情?美国朋友向我们吐露过心曲。有的说,他们爱人民中国,因为这是一个正在焕发出新的希望和光彩的古老国家。也有人说,在中国有热爱和平、勤劳智慧的伟大的人民;还有的说,同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国家和人民友好,符合美国人民的利益,符合世界和平的利益,也符合人类进步事业的利益。当今之世,面对着虎视眈眈的霸权主义者,东西半球的两个伟大的人民必须加强团结和友好。正因为如此,美国朋友们衷心希望我国繁荣富强。他们对我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十分关心,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且想方设法愿意为此做出贡献。
我们仿佛又看见了无数个斯诺、斯特朗、史沫特莱的身影,他们是成千上万个无名英雄,在新的、更加广阔的天地里,正在以同样的赤诚和热情为中美人民友好的事业辛勤地工作。我国人民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进行的新长征中,有许多地方可以向美国人民学习。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事业前途是广阔的,这一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