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安德鲁·扬辞职的风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8-20
第6版()
专栏:时事综述

安德鲁·扬辞职的风波
方敏
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安德鲁·扬由于“未经授权”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代表会晤,遭到美国国务院的指责。八月十五日,安德鲁·扬到华盛顿会见国务卿万斯和总统卡特。在同卡特进行了三个半小时会晤后,安德鲁·扬宣布提出辞职。美国总统卡特“深表遗憾地”接受了这一辞职,但对扬的行动“没有丝毫谴责的意思”,并且表扬安德鲁·扬“在最困难的岗位上工作卓越,赢得了所有美国人的感激。”几分钟后,“感情激动的”白宫新闻秘书鲍威尔会见记者,宣读卡特亲笔写的接受辞职的信。据外电报道,鲍威尔宣读信件时“两眼含泪,声音哽咽,好几次不得不停下来使自己恢复平静”。而读完信后,鲍威尔“冲出了举行新闻发布会的房间,当时他的眼睛满是泪水”。
美国报刊透露的有关这个事件的细节,使人感到有点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味道。安德鲁·扬的辞职的确有着一些复杂和微妙之处。
安德鲁·扬在七月二十六日在科威特驻联合国代表的住所,“未经授权”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代表特尔齐进行半个小时的会谈,讨论了“推迟安理会预定七月三十一日就科威特(支持建立巴勒斯坦国)的提案进行表决的问题”。这一次会谈,虽“未经授权”,却是美国近来试图松动它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关系,以便进一步推动中东和谈的一系列试探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些阿拉伯国家准备通过联合国促进中东问题的和平解决,要求让巴勒斯坦人享有合法权利,以至自决和建立自己的国家的权利。而美国表示可以支持巴勒斯坦人“享有合法权利”的提法,但不同意提自决和建立巴勒斯坦国家。由于这一分歧未能解决,有可能在安理会讨论科威特提案时引起美国同阿拉伯国家摊牌。所以,安德鲁·扬便到科威特代表的住处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观察员举行会晤,试图避免这一结果。
不料,八月十四日,以色列外交部长通过以色列驻美使馆向美国提出了抗议。以色列副总理亚丁还威胁说,“如果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参加和平谈判,这可能会造成以色列退出和谈”。亚丁正准备去美国访问,并将主要同美国有势力的“犹太社团领导人”会晤,“解释以色列的立场”。
在以色列抗议之后,美国国内立即出现了一场风波,使安德鲁·扬“处在外交风暴的中心”。美国参议院民主党领袖伯德以及共和党议员多尔、乔治·布什和共和党主席克罗克都就此事先后发表讲话,有的说扬背离了美国的政策,“是不能原谅的”;有的说,“扬大使这次采取的行动……可能破坏我们(美国)同以色列的关系”,要他“靠边站”。
风波掀起后,美国国务院急忙出面解释。原先,在八月十三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就安德鲁·扬同特尔齐会见事曾经发表过一次声明,说这次会见是“偶然的,没有谈论实质问题”。然而,以色列抓住了这件事不放,对美国的“偶然相遇”的解释表示异议。于是,由万斯出面,同安德鲁·扬谈了话,“对这次事件和处理这件事的方式表示不悦”。国务院发言人赖斯顿在新闻发布会上甚至声称,安德鲁·扬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代表交往“未经授权”,“决不代表美国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政策有任何改变”。
事情的真相,当然不是偶然的失误。要说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进行未经授权的接触,也决非安德鲁·扬开的先例。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托马斯·赖斯顿八月十五日承认,美国驻奥地利大使米尔顿·沃尔夫在上个月就曾在维也纳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一名负责人有过三次“直接会晤”。据说,这几次会晤“是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袖阿拉法特飞往维也纳,以同奥地利总理克赖斯基和前西德总理勃兰特举行会谈以前不久举行的”。为什么美国驻奥地利大使做了,而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就不行呢?
因此,尽管这场风波来得不小,美国这位驻联合国的黑人大使却也不买账。事情爆发的那天,安德鲁·扬对记者公开说:“我做了我认为最符合我的国家的利益的事情”,“我不懂为什么我要受到谴责。我是作为一名对付一种困难局势的聪明的大使行事的”。在辞职之后,这位大使再次“拒绝为他的行动道歉”,并表示他对他做的事“一点不觉得懊悔”。不过,他道出了一点内情:“我发现自己夹在两个集团之间”,感到“极其难以忍耐”。
安德鲁·扬的话,说得够坦率的了。美国报刊也纷纷指出,“扬的行动基本上是符合美国政策的”,但顶不住以色列和美国国内犹太集团及其支持势力的巨大压力。有的更直截了当地说,“扬是一项阻止在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和实现中东和平的努力中取得进展的政策的替罪羊”,看来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在这场风波中,白宫的非同寻常的态度也是引人注目的。从这些蛛丝马迹中也许能悟到其中的奥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