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阅读
  • 0回复

重生亲父母 斗争好儿郎——观京剧《南天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9-26
第6版()
专栏:剧评

重生亲父母 斗争好儿郎
——观京剧《南天柱》
杨景辉
当我们翻开甘肃省兰州市青年京剧团演出的革命现代京剧《南天柱》的说明书时,首先引人注目的是扉页上陈毅同志的手迹: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
他是重生亲父母,
我是斗争好儿郎,
革命强中强。
这是陈毅同志一九三六年写的《赣南游击词》中的一节。这段词,也是《南天柱》的中心思想。它描写一九三四年主力红军北上抗日后,陈毅同志遵照党的指示,在南方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的故事。这是继话剧《陈毅出山》、《东进!东进!》之后,在戏曲舞台上出现陈毅同志的艺术形象的又一台好戏。
我们的领袖,是人民的领袖,群众的领袖。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征,把陈毅同志的“他(人民)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的思想形象化了。
为兰嫂起名这场戏,是表现领袖和人民关系的画龙点睛之笔:当陈毅请教兰嫂的大名时,梅姑回答道:“我嫂子叫张王氏”。这哪里是什么“大名”?千百年来在封建思想统治下的山村妇女,哪有什么名字!兰嫂的婆婆张大娘和群众异口同声地热望陈毅为她起名。此时,陈毅思潮起伏,搔头思索。忽然,俯身拨开草丛,慢慢地捧起一株兰花,沉思片刻,深情地吟诵着:“溪水旁、山谷中遍地生长,青松下、野草间芳影安详——不争显达斗奇艳,只知频频送幽香!”兰花,在赣南山区,漫山遍野,俯拾皆是。作者发现了它这种美丽、纯朴而高尚的品性,写出了这段沁人心脾的《兰花颂》,颇见匠心!《兰花颂》所赞美的,不只是一个“张王氏”,而是广大人民群众。
剧中通过兰嫂,抒发了人民对领袖的无限深情。当陈毅领导的游击队被国民党军队重重包围在人迹罕至的油山密林中,处在“饥肠响如鼓”的极端困难的时候,是兰嫂率领着乡亲们冲破重重封锁,给游击队送来了米和盐。这颗颗米、粒粒盐都是人民的心啊!特别感人至深的,是兰嫂在梅岭为掩护陈毅而壮烈牺牲的情景。在梅岭的深山峡谷中,当叛徒拔出手枪的千钧一发之际,兰嫂惊叫一声,箭步上前推开陈毅,自己中弹身亡。陈毅悲恸万分,慢慢地拾兰花,哀痛地咏诵着那首《兰花颂》,最后在悲痛和激动之中呼出:“人民!人民啊!……人民恩情,我陈毅一辈子也还不完呀!”把人民对陈毅的热爱和陈毅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民哺育着领袖,领袖为人民、为革命赤胆忠心,坚定不移。在《梅岭留诗篇》那场戏里,较为充分地表现了陈毅性格的光辉。陈毅领导的游击队,被围困在梅岭,形势异常险恶。此时,他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革命事业的成败。他把自己身边仅有的几名战士,包括他的警卫员,都派出去保护群众,传达作战命令。只身一人,坚持战斗。当敌人放火烧山,陈毅无法冲出火海的时候,他临危不惧,泰然自若,步履艰难地走到峭壁前,拣起一根燃着的柴枝,从容凝思,随即在峭壁上飞“笔”疾书,写下了光彩照人的《梅岭三章》,表现了陈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胸怀。他吟唱的诗句,象汹涌澎湃的急流冲击着观众的心扉,使人心潮起伏,激动不已。
剧本就是这样生动地为我们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数百之众的游击队,能战胜三、四万敌军的残酷围剿。正是由于有这样英雄的人民,有这样与人民同生死、共患难、血肉相连的杰出领袖,才有可能“革命强中强”。
剧中为了刻画陈毅的光辉艺术形象,设计了几段动人的唱腔,特别是以陈毅同志的那些独具风格、脍炙人口的诗词作为剧中陈毅的唱段,为刻画陈毅这一形象,增添了光彩。
一个新建的剧团,一批年轻的演员,获得了这样的成绩,是值得祝贺的。当然,这个戏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加工。如对陈毅性格的刻画,虽然作了很大的努力,但还不够丰满,对他的心理描写,尤嫌不足。其他人物,有的也显得单薄了一些。结尾陈毅那段品评书法的“借题发挥”,虽觉别致,但观众不易看懂,而且所借之“题”与所要发挥的内容,似有牵强之感,还可再斟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