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决定生产措施 曲麻莱县三年大灾三年牧业丰收 一九七八年社员平均分配达到二百六十五元多;今春全县育成各种牲畜二十四万五千多头(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0-14
第1版()
专栏:

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决定生产措施
曲麻莱县三年大灾三年牧业丰收
一九七八年社员平均分配达到二百六十五元多;今春全县育成各种牲畜二十四万五千多头(只)
据新华社西宁十月十一日电 新华社记者王春生、刘德玉报道:位于长江源头地区的青海省曲麻莱县,自然条件很差,最近三年连续遭到严重的风灾、沙灾和旱灾的袭击,全县几十条河断流,百分之九十的水井干枯,沼泽干涸,但是牧业生产却稳步地向前发展。
一九七八年底,这个县的各类牲畜从一九七六年的一百零一万头(只),增长到一百零六万头(只),给国家多交售了三万头菜畜,每个社员的平均分配达到二百六十五元多。今春,全县育成各种牲畜二十四万五千多头(只),成活率达到百分之九十;成畜减损率只有百分之二点四七。
气候条件恶劣的曲麻莱县为什么能连续在大灾之年夺得牧业丰收呢?最近,记者访问了中共曲麻莱县委书记何福兴。这位三十八岁的藏族干部说,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本地的客观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贯彻上级指示,决定生产措施,从而把握了发展牧业生产的主动权。
曲麻莱前些年牧业生产并不稳定。粉碎“四人帮”后,县委认真分析了本县生产的历史和现状。从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五年的十年间,全县牧业生产有过四次减产,究其原因,固然有自然灾害的因素,但人们常常怀着侥幸心理,总希望风调雨顺,缺乏必要的抗灾准备,则是造成牲畜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实践使他们懂得,要取得生产的主动权,就要努力探索并掌握本地的特殊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曲麻莱地处巴颜喀拉山南麓,平均海拔四千五百米以上,没有绝对无霜期,牧草的生长期只有两个多月,草原产草量低,牧草低矮,无法打草贮存。最近几年,曲麻莱县委树立了长期防灾抗灾的思想,有灾无灾,作有灾准备;大灾小灾,作大灾准备。三年来,每年七、八月间,他们就召开防灾抗灾会议,总结过去防灾抗灾的经验教训,部署下半年和下一年的防灾抗灾工作。抗灾用的物资、草料、药品等,都在入冬前基本备齐,劳力和草场也在秋季安排好。
牧业生产不稳定,根本原因还是草畜矛盾突出。几年来,他们为解决这个主要矛盾,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第一,保护利用好天然草场。第二,建立人工草场和饲草饲料基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