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阅读
  • 0回复

发挥各地特长加快纺织工业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0-21
第1版()
专栏:

全国纺织工业调整座谈会提出
发挥各地特长加快纺织工业发展
各地纺织工业部门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制定了三年规划,并已开始行动起来
本报讯 记者冯代松报道:纺织工业部不久以前,召开全国纺织工业三年调整座谈会,讨论调整规划。会上提出一个很好的思想,就是纺织工业在调整中,要注意发挥各地的特长,做到因地制宜,各具特点。这是发展纺织工业,搞好调整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
发挥各地的特长,就是要根据各省、市、自治区的资源条件、技术水平、工业基础等情况,发展各自最合适的行业,最合适的产品,建立各具特色、不同类型的纺织工业,以改善纺织工业的布局,促进纺织工业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度地发展。
这一思想,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三年调整的需要提出来的。
我国纺织工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已具有相当的规模。目前,全国拥有四千五百五十多个纺织企业,包括棉、毛、丝、麻纺织、化纤、印染、针织、复制、纺织机械和纺织器材等十个大行业,一九七八年的产值达四百七十三亿多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十一。沿海的上海、江苏、天津、青岛和北京,已发展成为纺织工业基地;内地产棉省的武汉、郑州、西安、石家庄、重庆,已发展成为棉纺织工业较集中的城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毛纺织厂,一些蚕茧和麻类产区建立了丝、麻纺织厂。我国纺织工业已具有比较显著的地区特点。
从调整工作的需要来看,全国纺织工业三年调整座谈会确定,在国民经济三年调整期间,主要纺织品的生产要有较大的增长,出口换汇和上缴利润都要大力增加。调整的任务很艰巨,而调整的时间只有两年多了。在这种情况下,要顺利地实现调整规划,使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和纺织工业内部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有所改变,必须立足于现有基础,搞好现有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尽快把已经铺开的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同时注意发挥各地的特长。这样做,能够充分调动各地的积极性,使纺织工业的调整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座谈会提出,发挥各地的特长,首先是各省、市、自治区要根据原料资源来确定自己的发展重点。江苏、湖北两省是全国产棉最多的地区,要重点地抓好棉纺织工业。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羊毛资源丰富,可以多发展毛纺织工业。浙江、江苏、四川、广东盛产蚕茧,要在发展丝绸工业上多下工夫。湖南、广西、四川等地的苎麻,黑龙江的亚麻,广东、广西、浙江的黄红麻,辽宁的柞蚕茧,都是很有价值的资源,应该因地制宜地发展麻、丝等纺织工业。河北、山东、陕西等老产棉区的棉花产量下降,这些省的纺织工业部门要主动协助农业部门,把棉花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
其次,要发挥各地的技术特点。沿海一些老的纺织工业基地,如上海、天津、北京、青岛和江苏的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等地,纺织工业历史悠久,老工人多,技术力量较强,协作配套的条件较好。这些地区要很好地发挥技术优势,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帮助全国纺织工业较快地发展。辽宁、河北、山东、陕西等地,也有较好的基础,要向更高的技术水平努力,在全国纺织工业的调整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第三,要发挥有些地区对外关系的特点。如广东、福建邻近港澳,有利用外资发展出口产品的有利条件。这两个省要努力发展外商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等业务,同时适当建设一些新厂,组织出口纺织品的生产,提高创汇率。
第四,注意行业的特点。根据历史经验,纺织工业从一个省、自治区的范围来说,布局要适当集中,不能过于分散。适当集中,生产和技术都发展得快,管理方便,经济效果好。布点多,小而分散,经济效果就很差。因此,今后棉纺企业的建设,主要放在有一定工业基础、协作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重点产棉县中协作条件好的,也可以少量安排一些;棉纺厂的规模不要小于三万锭,否则容易亏损。化纤、毛纺、印染等企业,对技术和配套条件要求较高,应放在中等城市,规模也不能过小。织布、针织、复制、麻袋、缫丝等企业,规模可以小一些,布局也可以相对分散一些,但也要注意纺、织、染的配套衔接,合理分布,不要到处都搞,否则各项生产条件不具备,就会导致产品质次价高,不受群众欢迎。
目前,各地纺织工业部门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制订了三年调整规划,并已开始行动起来。上海市纺织工业局确定把本市纺织工业建设成为科学技术、外贸出口、高中档产品调剂、纺织机械配套“四个基地”,同时采取传授技术经验、合作办厂等方式,帮助内地和边远省区发展纺织工业。今年四月,他们派出第一批七十多人,到湖北省的武汉、沙市、宜昌、襄樊等地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三十多个纺织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产品品种。江苏省决定通过调整,使纺织品的质量有个大提高,品种有个大变化,出口有个大发展,积累和创汇有个大增长。全省纺织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市,已陆续建成十八条染整生产线,初步改变了多年来纺织生产中坯布多、半成品多、低档品多、出口率低的状况。广东省已办起了外商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七十项,共进口价值一千一百万美元的设备,可收取加工费九千多万美元,增加和扩建的针织、服装项目,有些已经投入生产,开始收到经济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