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阅读
  • 0回复

从“文摘版”想到《文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2-22
第6版()
专栏:文化生活

从“文摘版”想到《文萃》
温崇实
读了顾家熙同志的《杂志的杂志《文摘版)》一文,深有同感。《新华月报·文摘版》办得及时,办得好。当前全国各地出版的杂志象雨后春笋,即使经常博览报刊的人也是无法一一阅读的。于是,有些单位只能采用《报刊资料》的形式介绍重要文章的情况,以便大家按图索骥,找来补课。但是它不如《文摘版》一目了然,知道这些重要文章的主要内容。《新华月报·文摘版》的编者,确实是一些好“选”家,他们使《文摘版》能充分反映新情况、新问题、新知识。观点鲜明,战斗性很强。
提起战斗性,使我想起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上海出版的一份杂志叫《文萃》。它是由几个新闻工作者创办的。当时实际编辑,只有一位正在养病的同志。他们首先采取了依靠最原始的武器——剪刀和浆糊,将能看到的反映新情况、议论新问题的好文章汇集起来广为传播,于是《文萃》周刊在一九四五年十月就在上海出版了。
这些经编者精心选摘的文章,篇篇都是已经在大后方重庆昆明等地其他报刊上发表了的,但读者却能从中感觉到时代潮流的趋向。
接着,便进一步逐渐增加《本刊特稿》的比重,直至全部是“本刊特稿”(也就无需再标明是特约稿了)。经过这样一番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过程,当国民党的那些官老爷恍然大悟懂得它的战斗作用时,《文萃》又改变成三十二开本的丛刊形式了。在国民党反动派决心下毒手镇压时,它已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地区存在二年多了。
现在我们出版《文摘版》,它的战斗作用,当然和那时的《文萃》不同,但是,介绍时代潮流的趋向则是完全一致的。《文摘版》既选又摘,我以为在“选”与“摘”之间,仍应以“选”为主。至于“摘”,是否还可以区分详摘和简摘两种,即:有的自成体系,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有些仅摘论点、论据,仅摘其独到之处。
针对我们读者之中,仍有不少需要补课、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就一个月内理论、政治、经济、历史、文艺、自然科学等方面,涉及到的基础知识、材料,整理出一些简明的图表、定义之类的基本资料,我想也是会受到欢迎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