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大明寺和鉴真纪念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10
第8版()
专栏:

大明寺和鉴真纪念堂
许凤仪
中日人民的友好使者——鉴真和尚的坐像,飞越大海,回祖国探亲了。许久以来,鉴真故乡扬州市的人民,就盼望着这喜庆日子的到来。为了迎接亲人,他们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位于北郊蜀岗之上的法净寺,更被修整得焕然一新。
法净寺原名大明寺。鉴真东渡之前,是这个寺的当家和尚。清朝乾隆年间大明寺才被改名为法净寺。从鉴真和尚坐像回扬州探亲时起,法净寺又将恢复大明寺的旧名。现在,寺前新铺了一百八十多级石阶,牌楼也彩绘一新。牌楼相当华美。雕梁画栋之下,蹲着一对栩栩如生的石狮子。日本《天平之甍》电影摄制组,曾在这座牌楼下,拍下了鉴真率弟子出发东渡,乡亲挥泪送别的场面。
寺门内,四大金刚分列两旁,披铠着甲,威风凛凛,仿佛是山门卫士。穿过花木扶疏的甬道,就是大雄宝殿。殿内慈祥端庄的释迦牟尼佛像,安坐在莲花宝座上;左右两壁,分坐十八罗汉。这些神像,神态各异,生动逼真,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今天,经过重新装金绘彩,它们显得更加神采飞扬。
从大雄宝殿向东,就是鉴真纪念堂了。堂前,耸立着一块巨型大理石纪念碑。碑的正面是已故的郭沫若副委员长的亲笔手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是赵朴初写的碑文。碑文赞扬了鉴真东渡日本的大无畏精神,歌颂了中日两国人民千百年来的友好交往。
纪念堂的陈列室里陈列着许多资料,对鉴真的生平和东渡事迹作了详细介绍。唐代高僧鉴真是扬州江阳县(今扬州市)人。公元七四二年,他五十五岁时,接受日本留学僧人的邀请,举帆东渡。由于当时航海困难,十一年内,五次渡海失败,鉴真也因积劳成疾,双目失明!但为了弘扬法事,交流文化,他仍不辞艰辛,在六十六岁时,又第六次东渡,终于获得成功。
鉴真在日本辛勤工作了十年,对日本的佛教、建筑、医学、印刷、工艺美术等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受到日本人民的尊敬和爱戴。鉴真逝世前,弟子仿照他的真形,塑了一座坐像。鉴真逝世之后,这尊坐像被日本定为国宝,供奉在唐招提寺内,供人瞻仰。这次回国探亲的就是这尊坐像。
纪念堂正殿是仿照日本唐招提寺金堂设计建筑的,一色金黄的檐柱和内柱合成单檐殿顶,飞檐翘角,金碧辉煌。正殿中央的鉴真坐像,是用故宫珍藏的一段楠木,仿照唐招提寺的鉴真干漆夹纻坐像雕塑的。这次回国探亲的坐像回到扬州,也就安置在正殿内。
纪念堂周围,花木葱茏,其中两棵“友谊树”,更是引人注目。一株是常青的松树,另一株是芳香的月桂。它们是一个日本友好代表团到扬州参观访问时,为了纪念鉴真和尚,为了祝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而栽种的。春风吹来,友谊树也在沙沙絮语:中日友谊,源远流长!
编后小语
编完这一版,不禁想起一句格言:有志者事竟成。
鉴真和尚东渡前曾立下誓言:“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作为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位宗教人士,决心为传播和弘扬佛法献出生命,应该说是胸怀大志了。立大志者成大事。他以五十五岁的垂暮之身,历尽艰难险阻,六次扬帆东渡,终于把佛学和盛唐文化传往日本,成为千古佳话。
古人需要立大志,今天我们更需要立大志,不过,内容不同罢了。我们的大志,就是要实现四化,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只有胸怀这样的大志,才能不被航程上的惊涛骇浪所吓倒,不因航线的迂回曲折而气馁;才能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不妨套用鉴真大师的四句话:为四化事也,何惜身命,众人皆去,我更去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