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阅读
  • 0回复

新的和旧的——书林漫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28
第8版()
专栏:

新的和旧的
——书林漫步
柏园
书的印数往往不能表示书的价值。最近出版的《蔡元培年谱》,只印五千,但它给读书界的启发,比之动辄印行百数十万册的流行“热门”书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并不认为这部年谱已经很完善、很理想了,可它确实提供了一些新材料;更重要的,是把材料汇集起来,使读者有机会从中思考一些问题。比方说,《年谱》记录了孑民先生对新的和旧的东西的态度,或者说,对有生命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新事和对行将入木的气息奄奄的旧东西,态度迥然不同,于是作为新文化的先驱者之一的丰姿,就跃然纸上。
人家重男轻女,尊君轻民,反对进化论,他以为都应倒过来,于是他支持新派,以至于在中西学堂时,为了校董会对新派横加干涉,愤而辞去学堂监督之职。人家尊孔读经,他却认为这是“有害”的,于是提倡科学,反对用读经来束缚学生的思想。人家鼓吹男女授受不亲乃是天经地义(虽则这些大人先生们一转身就不免纳妾或逛窑子),他却首先提倡男女同校。人家以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就提倡劳工神圣;但人家说只有工农才是“神圣”时,他却倡导“凡用自己的劳力,作成有益于他人的事业,不管他用的是体力,是脑力,都是劳工”!——半个世纪以前,孑民先生就“预”批了那种“臭老九”邪说。
至于孑民先生在“五四”前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又独排众议,提倡采用“世界语”为国际交际工具。他反对将汉字尊为神物,不敢触动它分毫,提倡汉字拼音化;到三十年代,则带头在六百八十八位文化教育界人士的签名册上签了名,倡议推行拉丁化新文字——所有这些,都是海内外皆知的。
其实不止文化活动,即在政治斗争上,孑民先生也总是站在历史潮流的前面,绝不趋炎附势,不做风派,时常用自己的躯体顶着了逆流,好让革新者涌向前去。这是很感人的。辛亥革命前,他说服同时代的民主派,拥黄兴而贬黎元洪,因为他担心黎氏会同旧势力代表袁世凯合流。到三十年代,当民主与独裁斗争激烈的时候,他挺身而出,成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发起人和中坚分子,这就是合乎逻辑的发展了。
人的一生,始终维护着顺乎历史潮流的新事物,并随着历史的步伐支持新事物的发展,这是难能可贵的。《年谱》所展示的蔡孑民先生,就是这样一个难得的正直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