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阅读
  • 0回复

端正基本建设方向 严肃基本建设纪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6-10
第1版()
专栏:

端正基本建设方向 严肃基本建设纪律
本报特约评论员
最近,中央书记处对北京市的建设方针提出了四条建议。这四条建议,是在总结首都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重新认识首都的特点之后提出来的,它为今后北京市的建设确定了正确的方向。
每个省市、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建设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全面考虑一省一市的特点,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我们的基本建设工作长期存在一个根本性、方针性的问题,除了违反量力而行的指导思想以外,就是没有很好地从实际出发,没有发挥地区优势。一些部门和地区由于不从实际出发,忽视地区特点,不注意发挥本地区优势,基本建设经济效果很差。对于这个问题,不少同志至今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因此,要端正基本建设的方向,就要十分明确:基本建设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扬长避短,取得最好的经济效果。
基本建设首先必须摆脱一省一地“自成体系”的老框框。五十年代后期,我们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独立的、相当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个方针是正确的。后来各省也提出各自建立这样的工业体系,这就不对了。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有些省不顾本地区的资源情况和经济条件,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大搞以钢为纲、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基本建设。有的省为了扭转“北煤南运”,大批所谓“江南无煤论”,在缺少煤炭资源的地方,拚命投入力量,盲目大办煤矿,结果大部分矿井报废,劳民伤财,事与愿违。有的省一无铁矿,二无煤矿,运输条件又十分困难,却硬要从几千里之外调进铁矿石和煤炭,大办钢铁。这样办起来的钢铁企业,特别是小型钢铁企业,长期亏损,靠吃国家财政补贴过日子。有一些省,甚至地、县也搞自给自足的工业体系,不讲条件,不计成本,大办“五小”工业。这种不顾实际的做法造成的损失浪费,是巨大的、惊人的。
每个省都要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没有必要和可能,而且在经济上会造成不利的后果。各地为了自给自足,自成体系,势必把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用在自己的“短处”,而不是主要用在自己的“长处”,这样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优势就无法充分利用和发挥,劣势不但不能改变,甚至连本来是优势的也会变成劣势,从而造成经济不合理的一个地区的
“大而全”。由于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不合理,把大量投资用在花钱多、见效慢的重工业建设项目上,不仅投资不能迅速见效,而且还会挤占农业、轻工业、运输业等部门的投资,影响这些部门的发展,造成农轻重比例关系失调,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强调自成体系,必然重复布点,盲目设厂,人为地割断专业化和协作的关系,结果是成本高、消耗大、浪费多,不可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所以,这种反映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思想的自成体系的做法,违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当然,由于缺乏经验,做些蠢事是难免的。但是,吃了亏应当增长知识,使我们变得聪明起来。如果不去认真总结经验,一味蛮干下去,一直蠢下去,人民就不会原谅我们了。
因此,基本建设必须打破各地区自成体系的框框,真正从实际出发。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全面考虑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地理条件、现有的经济基础、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它们在全国所处的地位,等等。这个问题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在,许多同志都在考虑各地区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基本建设。例如,广东地处亚热带和南海之滨,自然条件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我国著名的综合性农业经济区域,特别是亚热带经济作物的产区,同时又毗邻港澳,具有对外经济联系的优越的地理条件。广东可以利用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逐步改变目前的以重工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工业体系,建立一个以农业和轻工业为重点,原材料工业、支农工业协调发展,科学技术先进,对外贸易和旅游事业发达的经济体系。辽宁有铁有煤,发展重工业的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的基础也比较雄厚,工业固定资产居全国第一位。辽宁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更充分地发挥它作为重工业基地的作用,而过去却片面强调粮食、猪肉自给,其他农副产品自给。上海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有一支比较强的技术力量和工人队伍。上海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现代化的要求,突出自己的主攻方向,向知识密集度高、能源消耗少、占地少、污染少、运量小的具有当代技术水平的高级、精密、尖端工业方向发展,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基地、科学技术基地和对外贸易基地,为全国四化多做贡献。由于各省市的特点和优势不同,它们的建设方针、建设重点、建设布局也应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就全国来说,为了积极进入国际市场,也应扬长避短,发挥我国劳动力多、工资低、资源丰富的优势,在相当长时期内多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少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工业。我们的基本建设工作,应当与全国的和地区的建设方针相适应,按照各自的建设要求进行安排。
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基本建设,就是因地制宜,择优建设,有重点地发展最符合当地情况的经济合理的产业部门和企业。因地制宜,择优建设,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挖掘各方面的潜力,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有利于使工业接近原料产地,充分发挥各种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的长处,物尽其用,地尽其力,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果;有利于在各地区建立符合当地条件的、各具特点的工业体系,并逐步使全国的工业分布趋向合理。可以说,因地制宜,择优建设,是基本建设工作的一条根本性方针,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个重要内容。
因地制宜,择优建设,发挥地区优势,会带来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各个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一个客观规律。美国的经济是先从东北、西北部发展起来,而后转向南部和西部地区。日本是先发展了一个基础较为雄厚的京滨地区,才带动了其他地区经济的发展。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由于自然资源、经济基础以及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条件的不同,经济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也有快慢之分。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先富裕起来;经济发展慢的地区,后富裕起来。前一种地区,更有条件为国家多做贡献,更有力量带动并支援后一种地区,加快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应当看到,各个地区间富裕程度和富裕速度上的差别,是不可避免的,是正常现象,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如果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各个地区“同时富裕”或“平均富裕”,否定发展的不平衡和富裕程度上的差别,那是平均主义,必然妨碍经济的发展。只有承认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客观实际,并针对这种实际制定出相应的方针、政策,才能扬长避短,加快经济发展。这当然不是说,长期让其自发发展,国家对落后的或较贫穷的地区不加照顾。国家对这些地区一向是给予大力支援的。但是,要根本改变它们经济上的落后状况,需要有一个过程。同时,由于实行因地制宜,择优建设,也有利于这些地区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它们能够较快地赶上来。即便在全国经济普遍发展起来以后,各地区之间也仍然会有差别,仍然要有分工合作。
择优建设,发挥地区优势,还要有统一规划。社会主义的优势之一是计划经济。搞基本建设,无论在全国范围内还是在一省一市一县的范围内,都要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多年来,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的现象十分严重。一种是在现有企业生产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又建设生产同样产品的新厂;一种是在市场产品已经积压的情况下,再搞新厂重复生产同类产品;一种是在动力和原料不足的情况下,盲目设厂与现有企业争动力、争原料。结果形成这样一种反常的局面:老厂吃不饱,新厂还在搞;小厂与大厂争原料;技术差的厂,挤技术先进的厂。重复建厂、重复生产,破坏了计划经济,阻碍了技术进步,生产效果很差,造成了巨大浪费。这些事实证明,如果没有统一规划,一些地方就有可能把发挥自己优势的积极性变成盲目性,不仅不能发挥优势,反而造成损失。因此,只有在统一规划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地区优势。
除了端正基本建设方向以外,还要进行组织性纪律性的教育,各地区、各部门要自觉地维护基本建设制度,严肃基本建设纪律。
所有经济工作干部,都要遵守基本建设纪律。一切建设项目,包括地方和企业自筹资金建设的项目,都要纳入各级计划之中。所有建设项目,都要履行规定的审批手续,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擅自批项目、上项目。要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所有建设项目都要做好可行性研究和前期工作。基本建设资金要由建设银行实行监督拨款或贷款。目前,在执行中央有关清理压缩在建项目的规定中,要特别强调组织性纪律性。按照中央有关主管部门的规定,产品不急需,或资源条件太差,或技术条件太落后,或经济上不合理的项目要停建;建设条件不具备,或者近两年内财力无保证的项目和暂时可以不搞的单项工程要缓建。那些经济上不合理的重复建设项目,也要坚决停建。就建设项目本身条件来说,凡是属于国家计委规定的“六不搞”项目,一律不准搞。所有这些要求和规定,都要看作是基本建设纪律,要坚决遵守。
各地区、各部门都要坚决维护基本建设纪律,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做到令行禁止。还要做好经济立法工作,有了经济法律之后,大家就有法可依。基本建设投资是全国城乡人民艰苦劳动、省吃俭用积累起来的,经济工作干部一定要有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严肃态度。今后,对于少数造成国家财产重大损失,明知故犯、违反法律、情节严重的人,应该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