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六十年前什刹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1-20
第8版()
专栏:风物小志

六十年前什刹海
谢刚主
一九一九年,我由故乡河南来到北京上学,那时我十八岁。街道多半是土路,马路两旁也设立了灯杆子,上面搁了四面玻璃罩着的油灯。每当夜幕时分,专管点灯的工友,左肩扛着一个小梯子,一根根地爬上灯杆点燃油灯。到北京有了有轨电车以后,路灯才改成电灯。
那时我在后门外高等补习学校读书,是走读生,天天都看到巍峨的鼓楼和钟鼓。从烟袋斜街往西去是银锭桥,这里是明代文学家李西涯(东阳)的故居。站在小桥上可以西看后湖波平如镜的湖水,一抹如黛的西山,芦苇隔着好象作了西山的屏障。从桥头往东看去就是一汪澄碧的什刹海。
后门桥附近的小胡同口,一些种植水产的人家,到了夏季,专门卖海子里生产的菱角、鸡头米、花下藕和新剥核桃仁,都用碧绿的鲜荷叶铺衬包裹。还有冰镇过的果藕,叫
“冰鲜”。北京的夏季市场有两处,一处是什刹海;一处是东便门外的二闸。逢到夏季,什刹海湖堤的两岸搭起棚来,摆上茶座,还有演小戏的,变戏法的,卖各种地方风味小吃的。什么皮薄如纸的萝卜丝饼呀,豆汁儿呀,空心烧饼夹焦圈呀,北京风味的小吃应有尽有。
前些日子偶然借到几张清末什刹海风光照片,引起我不少遐想。什刹海的风味小吃早已绝迹了,当年的热闹劲儿也不见了。但是,最近我去了一趟什刹海,湖堤上又有临时市场了,往来行人莫不驻足一观。我想什刹海又将热闹起来了吧。(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