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阅读
  • 0回复

商品粮产区怎样逐步调整好农业结构? 南海县保证粮食逐年增长全面发展经济 去年粮食总产突破7亿斤,社员人均分配240元,成为广东最富的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15
第1版()
专栏:

商品粮产区怎样逐步调整好农业结构?
  南海县保证粮食逐年增长全面发展经济
去年粮食总产突破7亿斤,社员人均分配240元,成为广东最富的县
本报讯 记者汪振华、陈业轩报道:老商品粮产区广东省南海县逐步调整农业结构,以粮食生产为主,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集体工副业生产,促进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南海县在60年代初期粮食亩产就突破千斤,领导上继续单一经营粮食,既影响了多种经营的发展,粮食生产也长期徘徊。最近几年逐步调整农业结构,注意全面发展,粮食亩产平均每年增长53斤,1979年南海县出现了两个突破:粮食总产突破7亿斤,工农业总产值突破7亿元,为国家提供的商品粮食达到2.74亿斤,社员人均分配水平达到240元,不少社员都有半年的存粮,成为全省最富的县。南海县集体经营的蚕桑、甘蔗、花生、水果、蔬菜、蘑菇、塘鱼、生猪、鸡、鸭、鹅等种植业、养殖业和社队各项工副业迅速发展。1979年社队集体经济总收入比1976年增长九千多万元。其中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的收入比1976年增长8,600万元。去年,全县社员集体分配总金额中,粮食生产收入占30.5%,多种经营收入占33.4%,工副业收入占36.1%。
“四人帮”垮台以后,南海县委从单一经营粮食生产的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在讨论如何调整农业结构时,明确了指导思想:要放手发展多种经营和工副业生产,但是,必须确实保证粮食生产逐年有所增长。
为了保证粮食生产逐年有所增长,几年来,南海县委采取了如下几条措施:
第一,坚持把地方财政收入的70%以上用于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不断改变生产条件,提高机械化水平。县掌握的钢材、木材和水泥等物资,也大部分用于农业建设。
第二,从分配制度上保护从事粮食生产的社员的积极性,使从事粮食生产的社员和从事经济作物种植业、养殖业、工副业劳动的社员分配水平大体一致。社队工副业收入,除了用于扩大本身的再生产和农业建设的投资,绝大部分都下拨生产队参加分配。参加队办工副业生产的劳动力,都回队参加统一分配。
第三,采取措施,保证粮食增产。全县从五十多万亩粮田中拿出近2万亩扩种油料和经济作物。这些生产队在扩种经济作物的时候,都首先研究了粮食增产的措施。稻田改种经济作物,大多采用轮作的办法,同增产粮食结合起来。各生产队在不影响粮食作物的前提下,发展经济作物的生产。
第四,广开生产门路,不把眼光停留在有限的土地上。特别是在人多地少的社队,重点发展不占或少占用土地的副业生产。
第五,努力提高科学种田的水平,增加粮食产量。全县普遍建立了四级农科网,健全了科学技术队伍,使优良品种的推广,种子提纯复壮,合理施肥,科学用水,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等方面的先进技术措施,能够迅速推广、落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