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6阅读
  • 0回复

《茶馆》在西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15
第8版()
专栏:连载

《茶馆》在西欧
(连载)〔西德〕乌韦·克劳特
一耳听台词,一耳听翻译
也许读者会感到奇怪,话剧演出时是用的汉语,外国观众怎么能听得懂呢?最初我们决定只在每一幕开幕前作点介绍,再发给每个观众一张印有简缩了的剧本的节目单就够了。但是,还必须有通过耳机的同声翻译。因为我熟悉这个剧,看了不下二十遍,于是决定让我承担这一任务。吴世良原来是演员,现在是曹禺的助手,曾在外宾观看演出时担任过翻译。她建议我不要逐字逐句的翻译台词,应加一些必要的解释。一天晚上电视台转播《茶馆》时,我就坐在房间里练习自己给自己翻译。《茶馆》剧组在启程前六天进行了最后一次排练,这也是我的最后一次排练。
当然,肩负如此重大的责任使我感到有点紧张,因为我明白观众欢不欢迎这个剧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我解说和翻译的质量。我的声音是沟通中国演员和外国观众的必不可少的渠道。每次演出开始前,按照舞台监督李绪文发出的信号,漂亮的女演员尚丽娟和我(不怎么漂亮)总要走到幕前,由她向观众表示问候,然后由我介绍剧情内容和作者老舍以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情况。讲完之后,我还要给观众示范如何使用耳机,建议他们一只耳朵听我的翻译,另一只耳朵听汉语对白,这样就能更清楚地理解人物的对话。大多数观众都照这样做了。事后,有的观众告诉我们,使他们颇为惊讶的是汉语并不是完全听不懂的,而是能够辨别的词句。他们喜欢模仿蓝天野在第三幕中述说他的工厂被国民党政府拆除了时那样大声喊叫:“拆了!拆了!”每当我作完介绍后都要急急忙忙跑回设在观众席后面靠近灯光厢的翻译室,途中要穿过长长的、曲折的走廊和一道道门,还要爬楼梯或乘电梯。我常常担心会迷路,因为每个剧院的布局都不同。但是,谢天谢地,这种事情一次也没发生过。透过窗户,我可以看到舞台。陪同我们巡回演出的两个西德技术员在舞台附近安了两个麦克风,因此,我能通过耳机听到台上的对话。在每一幕前做完介绍后,我就开始进行同声传译,我面前的桌上摆着德文版的剧本和我自己写的评论。老舍的女儿舒雨是一位德语教师。她这次也陪《茶馆》剧组出访,担任德语翻译。每场演出时她都坐在我身旁,在必要时帮帮我的忙。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