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阅读
  • 0回复

主要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调查探索 辽宁从六个方面打开就业门路 大办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发展商业服务业,安置待业青年,繁荣市场,方便群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6-14
第1版()
专栏:

主要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调查探索
辽宁从六个方面打开就业门路
大办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发展商业服务业,安置待业青年,繁荣市场,方便群众
据新华社沈阳6月13日电 中共辽宁省委和省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干部最近同有关部门同志一起深入第一线调查研究,探索新的就业门路,积极安置城镇待业青年就业。
他们通过调查了解到,辽宁安置城镇待业青年的潜力很大,新的就业门路非常广阔。他们说,近几年来,全省大办各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发展个体经济,从1977年到1980年共安置待业人员220万人,占原有职工总数的39.6%。多年积留的大量待业青年获得了工作,对发展生产,繁荣市场,方便群众,增加职工收入,改善党群关系,促进安定团结,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广大群众对此非常高兴。
他们指出,随着国民经济调整的深入开展,全省工交、基建方面人员多出很多,今后每年还将有几十万新生长的劳动力需要安排,预计到1985年全省还要有240万人需要就业。如何继续做好劳动就业工作,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为此,省委和省政府已决定从以下六个方面打开新的就业门路。
一是大力发展商业服务业。据沈阳、鞍山、阜新、丹东、锦州五个市的调查,发展商业服务业的潜力是很大的,门路是非常广阔的。目前,全省共有城镇商业服务网点66,234个,其中个体经营32,000户,占总数的48%,如果要恢复到1952年的水平(当时城市人口四百四十三万九千人,有八万六千多个网点,平均每个网点承担51个人的供应服务任务),需要增加网点157,000个,大约能解决40至50万人的就业问题。
二是狠抓日用消费品生产。大力发展日用消费品生产,不仅是调整经济结构和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而且也是一条重要的就业门路。鞍山市根据调整经济结构和安置就业的要求,去年组织56家轻、重工业企业之间搞联合,扩大轻工业生产能力,就能安排9,000名待业青年就业。全市今后五年内围绕30种重点消费品,来调整产品结构,如果搞得好,在“六五”期间,就能为几万人提供就业机会。
三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出口产品。辽宁省今后五年内要有一百多万女待业青年需要安排就业。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沈阳市妇联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闯出一条新的路子。市妇联与省妇联干部共同集资5,000元,又从市税务局低息贷款一万元,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就办起了“木兰艺品厂”,吸收一千四百多名城镇待业女青年就业。如果把这项就业门路在全省普遍推广,就能解决几万人的就业问题。此外,如果把“三绣”(抽绣、刺绣、镶拼绣)发展起来,同时在“日用品美术化、工艺品实用化”上大做些文章,还可以安置大量女青年。
四是从综合利用上找门路。辽宁重工业比重大,“三废”资源丰富,发展综合利用,增加劳动就业,大有可为。如钢铁企业的大量矿渣、几大煤矿的煤矸石、发电厂的粉煤灰、造纸厂的废液等,都是取之不尽、可以变废为宝的生产门路。
五是从改革工时制度上找门路。通过增加班次,提高设备利用率,开辟就业门路。目前全省已有十个行业、72个单位改革工时制度试点,仅纺织行业29个单位实行“四班三运转”,就多增加一万多名待业青年就业。据省经委和省劳动局估计,如果在有条件的单位普遍推行的话,全省可以多吸收几万名劳动力,还可以解决第一线劳动力更新问题。
六是发动各行各业,采取多种形式,办好职业教育。今明两年,全省每年将有三十来万初中毕业生走向社会。据估算,如果全省职业学校比现有的七百多所再增加一倍,招生比现在的七万人增加两倍,就可以使大部分初中毕业生得到学习提高和职业培训的机会,从而逐步过渡到变招工为招生,变就业后培训为就业前培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