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阅读
  • 0回复

要多关心和帮助农村基层干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7-15
第1版()
专栏:社论

要多关心和帮助农村基层干部
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对农村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八亿农民的积极性。近年来各地逐步建立起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给农业生产增添了新的活力,我国农村出现了二十多年来少见的欣欣向荣景象。生产责任制的建立,是农业经营管理形式的一项根本性的改革,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个重大调整。新的形势带来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在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各级党委要更多地关心农村基层干部,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帮助他们在新形势下把工作做得更好。
广大基层干部奋斗在第一线,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党对农村的政策,要靠基层干部去落实。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靠基层干部去做。农业生产和其他种种任务,要靠基层干部去组织、去实现。他们的思想路线是否端正,作风是否正派,工作方法是否正确,对发展农村大好形势关系很大。绝大多数基层干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工作积极,办事公正,任劳任怨。不少基层干部由于长时间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在工作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全怪他们,许多责任应由上级承担。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基层干部对党的现行政策还不够理解,执行不很得力。农村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建立后,干部的工作重点和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方法也应当有一个大的改变,而许多同志习惯于用行政命令方式领导生产,不善于走群众路线,不懂得用经济的手段管理经济。还有少数干部作风不正,损害集体和社员利益,严重脱离群众。因此,抓紧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水平、政策水平,端正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十分必要。过去上级党委对基层干部往往是使用多,教育少;给任务多,讲政策、给办法少;提要求多,具体帮助少。在当前形势下,这种情况必须尽快加以改变。
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组织他们认真学习中央文件,加深对政策的理解。党对农村的现行政策是在深刻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是三十年来最切合实际、最得人心的政策。这一系列政策的着眼点,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最充分地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三中全会以后短短两年半时间,农村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主要是靠政策。今后发展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首先还是靠政策。“左”的思想影响仍然是我们正确理解和坚决执行党的政策的主要障碍。“左”的影响,在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中有,在基层干部,主要是区、社干部中也不可忽视。尽管广大基层干部对过去“左”的一套政策的危害性不是没有体会,但是由于长期在“左”的指导思想下工作,一些同志以“左”为正,习以为常,对当前党的正确政策疑虑重重,生怕“右”了,“偏”了。干部怕“右”,群众怕变回去,这是当前农村中相当普遍的思想问题。干部怕“右”的情绪,又加深了群众怕变的顾虑。这个思想问题如不彻底解决,就会影响党的政策的落实,影响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因此,上级党委一定要组织基层干部认真学习中央文件,引导他们自觉地清除“左”的影响。这当然不是要搞层层检讨,更不是要追究基层干部的责任,而是要用正面教育的办法,疏导的办法,帮助他们通过学习文件和总结工作,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摆脱“左”的思想束缚。也只有认真学习文件,才能正确地划清政策界限。例如不少地方的社队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这只是经营管理方式的改变,不是所有制的改变,更不是退到个体经济。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不容许改变的,社队的集体财产是不允许破坏分散的。如果不坚持这一条,那就偏离和歪曲了政策,也不利于建立生产责任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农村基层干部不但要学政策,还要学经营管理,学科学技术。所有这些,上级党委都应当抓起来。要有一个培训基层干部的规划。要采取适合实际情况的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组织经常的在职学习,吸收更多的基层党员干部进党校,举办各种类型的轮训班,就一个专门问题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干部集训,等等。
帮助基层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基层干部的担子是很重的。上级领导不能光是给基层干部布置任务,一定要经常检查他们的工作,指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完成任务,帮助他们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农村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后,派活评工、催耕催种一类的事确实少了,但是基层干部的责任并没有减轻。例如,要宣传落实党的政策;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社员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要搞好生产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当年的生产计划;要抓好各种经济合同的签订和兑现;要做好生产中的后勤工作;要组织好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要领导好集体经营的农工副业,管好用好社队的集体财产和公共设施;要做好计划生育工作;要照顾好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的生产和生活,等等;尤其是要妥善解决建立责任制中的许多具体问题,使责任制不断完善,使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社员个人的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可见,基层干部的工作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加繁重了。那种认为实行责任制后,“磨不推自转”的看法是错误的。过去那一套单纯的行政命令办法,大呼隆、一刀切的办法也行不通了。新的形势要求基层干部把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扎实;充分走群众路线,遇事同群众商量;特别是要学会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在生产中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在这种情况下,上级领导一定要给予他们切实的具体的指导。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入下去,同基层干部一起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到群众中学习,帮助他们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学会新本领。
健全党的组织生活。组织生活不健全,党就缺乏战斗力,党员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农村基层干部,绝大多数是党员。现在不少农村,党的组织生活相当松散。这个问题应当抓紧解决。健全组织生活,除了教育党员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外,主要是搞好党风,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优良传统内容很多,集中到一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农村的党员干部,就要尽心尽力为农民群众谋利益,办好事。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充分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尊重群众的意愿,维护群众的政治、经济权益,带领群众千方百计治穷致富。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有的干部或干部家属同社员一样包了责任田。应当正确处理公私关系,不能埋头于种责任田而放松对工作的领导,甚至丢下工作不管。在涉及个人利益的其他问题上,诸如盖房、招工、承包专业、分配物资,等等,一定要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一条。决不能利用职权搞不正之风,干那种“损大家,肥小家”的事情。基层干部生活在群众之中,天天和群众打交道。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看得很清楚。他们的作风如何,直接影响群众的利益,影响党的威信。从党员干部抓起,党内作风端正了,就会把整个干部作风带好。
有表扬,有批评。表扬和批评,从来就是我们教育党员、教育干部的有效方法。对于农村基层干部,应当重视运用这种方法。表扬,就是树立榜样,扶持正气,发扬积极因素。基层干部中有许许多多思想好,作风正,有抱负,有干劲,密切联系群众,兢兢业业工作的同志。要充分表扬他们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激发广大干部的上进心。对于有些基层干部的错误倾向和行为,应当及时进行批评。表扬和批评,都是对干部的教育和关怀。有错误的干部,不及时给予批评,小的错误就可能发展成大的错误,这决不是对干部的真正爱护。我们下决心今后不搞过火的党内斗争,不搞“翻烧饼”式的干部处理,但党内、革命队伍内部正常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坚持。干部犯了错误,要“多换思想少换人”。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批评和自我批评。随着生产责任制的实行,一些地方正在建立社队干部的岗位责任制,对工作表现好的,给予表扬和奖励;表现不好的,给予批评或适当降低报酬;玩忽职守,违法乱纪的,要追究责任。这种做法值得提倡。
基层干部是农村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和带头人。上级党委应当抓紧基层干部的教育,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同时又要体谅他们工作中的困难,关心他们的生活。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出现的有些问题,往往同上面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和提出不切实际的任务有关。对于这种情况,上级领导就要主动为下级承担责任。要十分注意保护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农村实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以后,应当根据新的情况妥善解决不脱产干部的经济待遇问题。既要减轻群众的负担,又要使干部得到合理的报酬,以免造成生活上的困难。湖南临澧县委提出,对基层干部“政治上为他们释疑解难,思想上为他们定心鼓劲,工作上为他们撑腰壮胆,生活上为他们分忧解愁”。这个提法很好。上级党委真能做到这一点,基层干部一定会受到很大鼓舞。
我们广大的农村基层干部,过去的工作是很有成绩的,贡献是很大的。在纠正了“左”的指导方针以后,我国农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农村形势越来越好。我们相信,广大农村干部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一定会更加振作革命精神,丢掉那些思想上作风上不适应新形势的东西,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为进一步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四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