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历史的丰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22
第8版()
专栏:

历史的丰碑
唐弢
《鲁迅全集》(十六卷本)经过紧张的编印工作,终于在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前夕出版了,实在是件值得高兴的大事。本来,象鲁迅那样伟大的作家,在纪念的日子里出个全集,不值得大惊小怪;只是中国的事情太难了,特别是十年浩劫之后,感情更自不同,小有成就,便觉值得称道,值得高兴。
不过《全集》并非完全如此。从没有《鲁迅全集》到有《鲁迅全集》,从白文本到注释本,从有初步注释到有全面的比较准确的注释,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作为1938年第一次《鲁迅全集》出版时做过打杂工作的人,我体会深切,感慨不少,也约略知道参加工作的人惨淡经营的苦心。无论是这回直接从事校订注释的同志,还是前些时二十多个高等院校中文系和研究单位一度为之出力的同志,莫不认真探索,辛勤劳动,这才有今天这样规模巨大的十六卷《鲁迅全集》注释本的出版。中国没有《百科全书》之前,《鲁迅全集》起过《百科全书》的作用,一旦有了《百科全书》,大概它将仍然是一部内容丰富的近代中国的《百科全书》吧,在这点上,我以为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回忆四十三年之前,在上海霞飞路霞飞坊64号的亭子间里,七八个人挤在一块,将盖有“础成”两字的校样放在案前,埋头细读,有时各自用功,鸦雀无声,有时互相争辩,吐沫四溅。“孤岛”的环境一天比一天紧张,大家担心鲁迅的著作毁于炮火,决心在短期内编校完毕,让它迅速出版,好比孙猴子从身上拔下一根毫毛,化身百亿,将鲁迅的著作保存下来,焦急的心情可想而知。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总算将工作做完,大家松一口气道:“完工了!”不过这“完工”正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始,我自己便从那时起,想多读一点鲁迅的著作,研究一些存在于著作中的问题,以提高自己对鲁迅的认识。
记得也想到过编辑印行上的事情:第一是辑佚,第二是注释,第三是编印。这三方面,从现在出版的《全集》的水平看,都已远远地超过了我个人的想象。也有一些问题较难,那时没有解决,一直拖延下来了。比如因为参加工作,看到过鲁迅自己前后两次手订的目录,第一个目录将著作用3个名称包括:“人海杂言”,计《坟》、《野草》、《呐喊》等10种;“荆天丛草”,计《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9种;“说林偶得”,计《中国小说史略》、《古小说钩沉》、《两地书》等5种。编印时如仍将三个名目体现出来,实在是个问题。历次《全集》用的是第二个手订目录,避开了分类名称,但目前没有将古籍整理的《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钞》等收入;而目录中手写的《起信三书》指的什么,弄不清楚,后来许广平在《〈鲁迅三十年集〉印行经过》一文里略有推测,似乎仍难确定。真的,跟着《全集》的出版,我们的研究工作应当更好地跟上去了。——我这样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