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1阅读
  • 0回复

轮训干部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14
第1版()
专栏:社论

轮训干部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建设
在精简机构的同时,必须切实抓好干部的轮训工作。这是进行智力投资,提高整个干部队伍素质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建设,是改革干部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各级干部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呢?1980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中,突出地强调了两条:一条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条是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他说:“我们选拔干部,必须要注意了解他是不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符合这个条件的干部,要加强教育,必要时要调动。”“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没有的要学,有的要继续学,实在不能学、不愿学的要调整。”我们的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具体组织者、领导者,是亿万群众奔向光辉灿烂的未来的带头人。他们能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对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同时,党和国家的干部都在各行各业的具体岗位上承担着一定的工作任务,如果他们不具备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就不能真正坚持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以,建设一支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队伍,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完成的一项战略任务。在精简机构的同时建立轮训干部制度,正是为了进一步落实这项建设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各部委和各级党委都很重视干部培训工作。据统计,近三年来,通过各种轮训班、短训班,全国已训练了各级各类干部近500万人。接受培训的同志在正确理解党在新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掌握本行业务和科学技术知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这不仅有助于他们个人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而且对于改进机关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起了良好的作用。但是,从总的方面看,全国现有干部的文化程度还不高,仅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干部占干部总数的40%以上;具有高中或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虽然超过一半,但真正精通本行专业的人才与实际工作的需要还有不小距离。何况事业在前进,科学技术在发展,新事物新问题不断出现。如果党的各级组织不下很大的决心,花很大的力量,将干部轮训工作持久地抓下去,使之进一步制度化、正规化,而只是忙于现有人员的调配任免,那么,党和人民所希望的在各级各部门建立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机构,仍然会因为干部质量没有普遍提高,而不能成为现实。
在这次自上而下改革机构的过程中,全国各级各类干部将有几百万人陆续参加轮训。他们的年龄大多数在三十岁至五十岁左右,有的学习一年,有的学习两三年。在学习期间,他们仍属原单位的干部,工资福利和其他待遇同在工作岗位上的干部一样对待。轮训期间,除学习政治理论外,主要学业务、学文化、学管理、学科学技术。学习期满,要进行考核或考试,成绩放入本人档案,作为今后选拔和使用的一个重要依据。这次大规模轮训干部,任务是艰巨的。诸如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的配备、校舍的建设、教材的选择、经费和物资的筹集等,都需要作出安排,一项一项落实。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培训在职干部没有足够重视,耽误了一大批干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机,使我们干部队伍的专业化、知识化水平与目前的新形势不相适应。改变这种状况的确是刻不容缓了。我们必须象精简机构那样,下很大的决心解决在职干部轮训问题,建立经常的轮训制度,作为改革干部制度的一个重要措施和步骤。正在精简的党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要带头办好这件事,新成立的领导班子要把干部轮训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地方各级各部门也要采取措施,积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粉碎“四人帮”以来,拨乱反正的工作任务很紧张,很多干部,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渴望有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现在,有了这样一个好机会,他们从内心深处感谢党的关心和爱护,并且准备一旦组织上决定自己参加轮训,立即投入学习。对干部中这种非常可贵的学习积极性,党组织要切实爱护。有些部门确定机构改革方案时,上报有多少多少干部可以首批参加轮训,到了具体落实时,却抽不出人来了。这是不正常的,反映了某些领导同志对轮训干部还缺少应有的重视。也有少数干部对参加轮训有顾虑,怕参加轮训后被列为编外人员。这是一种误解。应当说明,今后党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只要有条件学习的,都要参加学习。工作一段时间后离职学习,学习一段再工作,将是培养提高干部的正常制度。这次精简,各部门编制只定额不定人,不定谁在编内、谁在编外,就是为了有计划地抽出干部去学习。只要领导上做好思想工作,把轮训的意义和办法说清楚,人们是会消除疑虑,振作精神,积极参加学习的。
我们强调通过各种学校培训干部,也不忽视通过基层工作实践锻炼和在职学习来提高干部。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对于那些从学校出来直接进入机关、特别是进入领导机关的青年同志来说,取得一个公社或一个工厂、一个学校,以至一个县的领导经验,就更为重要。过去,在组织干部上学校和深入基层方面,有经验,也有教训。我们应当认真加以总结,努力使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些。
现在,有些同志对他们所领导的干部往往使用多培养少,越是“顺手”的业务骨干,越是舍不得给他们提供离职学习深造和锻炼提高的机会。这是干部工作上缺乏远见的一种表现。“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是有道理的。而且干部中的骨干,都是相对而言的,原有的骨干不学习提高,就难以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只靠眼前几个“顺手”的骨干,不造成“后浪推前浪”的形势,工作同样不会有大的起色。领导者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把提高老的业务骨干和造就更多的新的业务骨干这两方面的工作更好地抓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