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搞好农业基本建设 挖掘增产潜力 广东两年多改造低产田三百六十万亩 经过改造的低产田粮食平均亩产增加八十至一百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6-28
第1版()
专栏:

搞好农业基本建设 挖掘增产潜力
广东两年多改造低产田三百六十万亩
经过改造的低产田粮食平均亩产增加八十至一百斤
本报讯 通讯员张敬东、记者李沪报道:广东省开展以改造低产田为中心的农业基本建设,从1979年冬至今春,共改造了低产田363万多亩。经过改造的低产田,两年中粮食平均年亩产增加80至100斤。
广东省有1,200万亩水稻低产田,占全省稻田总面积的30%以上,长期来拖了粮食生产的后腿。过去搞农业基本建设,改造低产田,往往重大轻小,大量投资搞大工程,又忽视抓配套,经济效果差;对广大山区、丘陵区,国家很少投资。近几年来,农村建立了生产责任制,农民迫切要求自己承包的责任田变低产为高产。各地统一规划,择优选点,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改造低产田。省里拨出一定资金,重点帮助山区贫困县社;地县也自筹一部分资金,支持这项工作。各地改造低产田普遍实行了责任制,一般责任到队,任务到人;有的专业承包、分户作业,合理地解决队与队之间、户与户之间的收益、负担问题。从县到社、队,层层签订合同,进行工程验收,兑现奖罚。据统计,改造低产田,平均每亩只需投资22元,一般当年改造,当年受益,当年拿回投资。韶关地区1979年改造低产田19.3万亩,1980年改造了28.5万亩,1981年又改造31.3万亩。从收割水稻验收的田段看,凡经改造的低产田,都比同一地段未经改造的田增产50%以上,有的增产一倍多。群众说:“改造低产田事半功倍,只抓高产田事倍功半;低产田潜力大,百斤加百易;千斤加十难。”
各地在改造低产田中,因地制宜贯彻水、土、肥和农、林、牧、渔综合治理的方针。低?低沙地区挖塘抬田,整治排灌系统,降低地下水位;山区丘陵区搞小型水利,保证灌溉,开沟排水,改土增肥,调整泥沙比例。据统计:从1979年冬以来,全省在改造低产田中,兴建了涵闸、渡槽、陂头、小型蓄引提水工程共29,500多宗(座),完善田间排灌73万亩;掺沙入泥、改土增肥78万亩;还在田头兴建了大批牛栏、鸡舍、猪场,发展了畜牧业;结合治山治水治田,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从而有效地改变了小气候和生产条件。各地还在改造低产田范围内合理调整农作物布局,因土种植,因地利用。紫金县1981年改造了山坑低产田7,800多亩,平均每亩增产粮食181斤,加上轮种花生和挖塘养鱼的收入,当年即拿回了改造低产田的费用。惠阳、韶关地区北部十多万亩山高水冷日照短的双季稻低产田,改造后中稻平均亩产800斤至900斤,一造夺回了过去两造的产量。
在广东省最近召开的改造低产田经验交流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对人多地少的广东来说,改造低产田是农业基本建设的一项战略性措施,要加大规模,加快步伐地搞下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