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阅读
  • 0回复

从海带滞销变畅销谈货畅其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09
第1版()
专栏:社论

从海带滞销变畅销谈货畅其流
前几年,我国海带积压现象十分严重,是个令人挠头的难题。1978年和1979年,全国海带的销售量还不到收购量的一半。但是,这两年有关部门改变了包购包销的做法,采取计划购销、议购议销、产销直接挂钩、降低价格、增设网点、奖励推销等措施,以及试制成功海带方便食品,调整了制碘生产,初步扭转了海带滞销积压的局面,一些海带主要产区除山东以外,辽宁、浙江、江苏、福建等地的库存积压海带已经全部销出。从海带滞销到库存无积压,给人一个重要的启示:要把“死物”变成“活财”,事在人为。只要从思想作风、管理体制、销售方法和经济措施上不断改进,突破旧的框框,商品库存积压的状况是能够改变的。
当前,库存积压商品数量增多,比重上升,是流通领域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一位财贸工作者给本报来信反映:“某基层供销社库存商品70多万元,有一半是积压多年的冷背残损商品。其中,有二万元商品早已失去使用价值,还在那里担负着‘统计价值’。有的农药积压多年,早已失效,还没有报废。一批猪肉罐头在库里放了十几年,每瓶进价2元3角2分,光利息就已花了1元3角多。”这种情况,绝不是个别的,而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有的商品在仓库“睡大觉”长达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有的库存乒乓球,用手一捻就变成粉末;有的库存胶鞋,已经发粘了……可是,它们却日复一日地盘踞仓库一席之地,占用着大量流动资金,一天天地在降低或丧失使用价值。这些积压商品,在出厂时上缴了工业税收和利润,给财政收入带来虚假的成分;而商品卖不出去,包括税利在内的整个商品价值就不能真正实现。
商品积压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质次价高,不适销对路,供过于求;有的因渠道堵塞,甲地积压,乙地脱销,库里积压,柜台无货。针对不同情况,应采取不同措施。从生产环节入手,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截长补短,增产优质名牌产品,卡死劣质产品的再生产,是从根本上改变库存积压局面的有效措施。然而,当前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是,一些商业工作者的思想跟不上形势,习惯于自上而下分配商品,独家经营,在多渠道流通和市场供求发生变化的新情况下,感到“买卖难做”,但却没有下功夫去研究新情况,采取新措施。加上拖拉敷衍的工作作风,慢慢吞吞的办事效率,部门之间的互相掣肘,以致大批时令货变成了过时货,紧俏货变成了呆滞货。因此,充分认识商品积压的危害性,打破地区封锁,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组织商品流通,大力疏通渠道,做到货畅其流,显得十分重要。
流通过程对生产过程和整个社会经济起着重大作用。马克思说过:“出售越迅速,再生产过程就越流畅。”(《资本论》第二卷第155页)商品能不能销售出去,销售得快慢,对再生产影响极大。但是,我们过去常常是讲生产决定流通多,讲流通对生产的作用少。所谓流通,是指生产物的流通。流通首先是由生产决定的,没有生产出东西来,当然就无所谓流通;生产出的东西不对路,数量过少或者过多,要搞好流通就比较困难。但是流通组织得好或坏,对生产可以起到促进或促退的作用。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商品库存应以生产和消费需要不致中断为限度,决不能离开这个前提追求“多多益善”。有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必需品必须保持合理的库存,有的还须有一定的储备,以丰补欠或者应付意外情况的需要,有些商品则只需少量库存或者根本不需要库存,而应当做到勤进快销,即使一时脱销也不必忧虑,因为这将会传给生产部门一个信息,鼓励继续生产。对一些常年积压的商品,应从长计议,或削价处理,或报废,下决心甩掉“包袱”。处理商品的权限可适当下放,削价处理发生的损失应妥善及时地予以解决。当然要有严格的监督措施,防止某些人利用处理商品之机混水摸鱼。这项工作需要各地党委和政府下决心抓一抓,以积极的姿态、扎实的工作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不久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疏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扩大工业品下乡的决定》,这是商业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为疏通流通渠道,扩大销售,减少库存积压,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组织好社会主义商品流通问题上,我们不仅要从微观的角度研究个别企业的流通问题,更要从宏观的角度研究产品如何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花费走完流通过程而进入消费领域。总之,目前存在的不讲求经济效益,重生产轻流通,任凭商品大量积压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们,都要从海带滞销变畅销这件事中得到启示,从提高经济效益出发,树立起“当家理财”的思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商品积压问题认真解决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