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阅读
  • 0回复

改革独渠道、多环节的农村商业体制 滁县地区农民经商搞活流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1-25
第1版()
专栏:

改革独渠道、多环节的农村商业体制
滁县地区农民经商搞活流通
本报讯 通讯员崔贤云、徐道宗、许崇正,记者王礼贶报道:安徽滁县地区实行包干到户后,四年来农业生产持续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率有了很大提高,商品经济发展很快。在这种形势下,原来独渠道、多环节的农村商业体制已不适应,亟需改革。从滁县地区的情况来看,农民进入流通领域从事商业活动势在必行。据记者在全区7个公社典型调查推算,全区目前亦农亦商和少数专业经商等农户,已占当地总农户的2%左右。
他们经商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公社搭桥。一些农民自动组织起来,收购当地的农副产品,由公社与外地有关单位联系,销售出去。嘉山县津里公社养鸭能手钱国辉、傅家国去年联合50户养鸭32,000只,除卖活鸭外,加工板鸭8,000只,经公社搭桥,县食品公司与上海食品部门挂钩,全部销往上海,每只板鸭比卖活鸭多收入2元左右。
——与外贸部门挂钩。农民自动组织起来,加工或生产一些专业性很强、技术要求很高的出口产品,并与外贸部门联系外销。嘉山县石坝公社街北生产队社员刘传运,有祖传加工小磨麻油技术,三中全会以后,他恢复了传统的小磨麻油生产,现在已与外贸部门挂钩,准备将麻油销往港澳等地。去年全年他可加工72,000斤芝麻,仅加工的收入就达9,000多元。
——联户长途运销。嘉山县柳向公社盛产芦苇,全公社去年共编芦席4万多张,但由于交通不方便,供销部门不收购,致使席子卖不出去。有5户社员组织起来将4万多张芦席收购起来,运往东北销售,解决了全公社的难题。
——贸易货栈。由公社干部牵头把农民组织起来,经营代购代销业务。来安县三城公社盛产
“三蒜”(蒜头、蒜薹、青蒜),每年总产三四万斤,供销社收购不了,社员在当地卖不掉,城市又很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由一名退休干部牵头,组织十几户社员,建立贸易货栈外销。
——社员购买车船,从事运输。一般是农忙务农,农闲运输。青年社员吕玉成买了一辆江淮牌汽车,去年4月到10月间,共运送粮食、煤炭、砖瓦和农副产品5,000吨,缴纳税款800多元,除去成本开支,每月纯收入820多元。嘉山县太平公社社员郭从春自购一条机船和一台拖拉机,把本地的花生等农副产品长途运往江苏扬州等地销售,一年时间收入13,000元,扣除向国家交税款1,500元,油费1,200元外,纯收入1万多元。
从滁县地区农民经商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主要好处是:搞活了流通,繁荣了城乡经济,方便了人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解决了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