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包绿荒山利国富民 以短养长粮钱兼得 石门县退耕还林发展林区经济作物解决粮林矛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12
第1版()
专栏:

包绿荒山利国富民 以短养长粮钱兼得
石门县退耕还林发展林区经济作物解决粮林矛盾
本报讯 湖南省石门县在山区建设中调整生产方针,进一步放宽政策,把林地和山坡划成责任山和自留山,交社员承包植树造林和种植经济作物,既促进了林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使社员加快致富步伐,解决了林粮矛盾,改变了过去毁林开荒的被动局面,找到了一条发展山区经济的有效途径。
石门县山地面积达459万亩,占总面积的78%。过去,这个县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十分严重,主要原因就是林粮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从1957年到1978年,全县森林覆盖率由65%下降到26%;荒山面积由70万亩扩大到200万亩左右。群众说这是“往碈眼里赶鸡——越陷越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干部、社员解放思想,探索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毁林开荒、用轮歇地种粮合算?还是退耕还林、用轮歇地抓钱买粮合算?县里有的社队将轮歇地改种油桐,亩产桐油60斤,收入90元,可以买回450斤议价粮;而用轮歇地种粮食,常年亩产只有100斤。有的社队将轮歇地改种茶叶,按亩产200斤计算,收入300元,可以买回1,500斤议价粮,一亩等于15亩。
石门县委从群众的实践中看清了前进的方向。他们认为,退耕还林、用轮歇地大力发展林区经济作物,靠抓钱买粮是一举几得的好事:第一,有利于恢复生态平衡,扩大植被面积,防止水土流失;第二,有利于提高商品率;第三,有利于增加社员收入;第四,有利于减轻国家负担。石门县委将群众的实践概括为两句话:“抓长扬短短不短,以短养长长更长”。1982年,全县发动千家万户制订“三期”规划:长期的抓松、杉、樟、梓等用材林;中期的抓油桐、油茶、果树、漆树、棕树等经济林;短期的抓茶叶、药材、养殖和加工。一些农民订出了消灭荒山、缩减轮歇地、进一步退耕还林的具体规划。
石门县委还抓紧做好林业“三定”工作。几年来,他们已经将170万亩责任山、50万亩自留山承包给山区社员。最近,县委决定再扩大自留山的面积,让更多的社员上山造林。现在全县新造用材林40万亩、经济林120万亩,山区建设呈现出新气象。
(记者刘振贵、李亚英、陈小鹰 通讯员杨石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