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阅读
  • 0回复

经济改革的动力是“一切向钱看”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6-27
第1版()
专栏:社论

经济改革的动力是“一切向钱看”吗?
在经济改革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千改万改,围着钱改。”它把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拥护、支持和参加改革,归结为受金钱的驱使。这种说法违背我国经济改革的事实,而且十分有害。
经济改革,不是主观设想的产物,而是向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前进,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客观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同旧社会不同的是,这些矛盾可以由社会主义制度自身来解决。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为之开辟道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合乎规律的变革,必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由此推动社会的前进。自觉地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改革,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还有不少不适应我国情况的具体制度和错误观念,长期禁锢着人们的头脑,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坚决地、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改革,消除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阻力,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就不可能如期实现。正象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经济体制改革,这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最重要的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已经开始进行改革,使经济建设出现了新气象。比如说农村,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生产管理过分集中,劳动“大呼隆”,分配搞平均主义,种种弊端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抛弃这些错误的东西,农业生产徘徊停滞的状况就不能打破。这种客观需要,通过农民对改革的迫切要求反映出来了。在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广大农民发挥巨大的首创精神,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创造出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各项工作得到很大发展。事实证明,广大干部群众要求改革的强烈愿望,归根到底是由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决定的。
经济改革从农村开始,逐步扩展到工交、商业和其他各条战线,得到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热烈拥护和支持。所以如此的根本原因,是改革能够达到三个“有利于”的总目标,即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有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人们所以高度评价首先在农业后来在其他各条战线所推行的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就是因为它们体现了责、权、利紧密结合的原则,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有利国家,有利集体,有利个人,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色。责任制既可以适应当前农村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状况,又能适应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改善了生产和经营管理。它把集体和劳动者的权力和利益同对国家应尽的责任结合起来,把国家的利益如保证国家计划的完成,保证国家得大头等放在第一位,同时,在对发展生产、增加国家财富作出贡献的前提下,增加了集体积累,提高了个人收入。它纠正了过去在“左”的影响下把按劳分配歪曲为平均主义的错误倾向,又有助于克服只看到个人利益、局部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倾向,坚持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改革在不长的时间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使人们对实现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感到更有信心了。改革的三个“有利于”,既是改革的总目标,又是激发人们积极参加改革的动力。
有人问,人们拥护和参加改革,是因为改革给个人带来更多的物质利益,这不是说明“一切向钱看”是改革的动力吗?
应该肯定,“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物质利益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动因,进行经济改革当然也不例外。经济改革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责、权、利相结合为原则,就是给企业以“压力”,又给企业以“活力”,促使企业努力发展生产,增加赢利,从而给国家提供更多的积累,为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使劳动者在作出更大贡献的前提下,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我们发展生产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使全体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这是经济改革以及其他一切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当前的改革,在纠正“左”的指导方针下形成的不重视物质利益,特别是不重视生产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的错误倾向,坚持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坚决地贯彻三个“有利于”的精神,它将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它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因而激发了人们的改革热情,改革也由此获得巨大的动力。
在现阶段,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表现的物质利益,不仅必须包括劳动者个人的利益,必须包括生产单位的利益,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必须包括由国家所代表的全体劳动者、全国各族人民的整体利益。因此,决不能把“一切向钱看”等同于坚持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以至把它作为经济改革的动力。我们通常说的“一切向钱看”,是指一切活动以追求个人或小集团的物质利益为目的,而丝毫不顾及其他。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同“一切向钱看”的本质区别在于:第一,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它要求劳动者通过共同劳动发展生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使生活逐步富裕起来,因而强调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利益,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一切向钱看”却片面强调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眼前利益。第二,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把坚持“按劳分配”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它要求发展物质利益必须建立在努力工作和劳动,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从而引导人们从关心个人物质利益上关心国家计划的完成,关心企业生产的效果,而“一切向钱看”却引导人们不顾及国家计划的完成和人民的需要,利大大干,利小不干,对国家和人民有利而需要自己作出暂时牺牲的不干,自己有利可以大捞一把而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也胆大妄为地干,以至往往搞邪门歪道,通过损害他人利益、整体利益来谋求个人利益。第三,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所指的个人物质利益,不仅表现为直接的劳动报酬,还包括表现为集体福利、社会公共事业的那些极为重要的物质利益,而“一切向钱看”却单纯追求个人的直接的金钱收入,把发展集体福利、社会公共事业同个人物质利益对立起来。显然,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是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一切向钱看”却属于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实行经济改革,靠“一切向钱看”刺激所谓“积极性”,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成为改革的真正动力,甚至还会成为改革的阻力、破坏力。
经济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调整由于过去长期“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利益的不协调,以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按比例发展。为此,改革中既要纠正过去国家积累过多,人民生活消费增长过慢的偏向,又要贯彻“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保证国家适当增加和集中资金,以全面实现十二大制定的战略目标。“一切向钱看”片面强调了个人金钱收入的增加,势必破坏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利益的平衡,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现在有些人假借改革的名义捞油水,不择手段敲国家的竹杠,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有的竟然公开违背宪法、法律,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如果我们不对这种状况引起警觉,在证据确凿的时候采取必要措施,其后果将是极为严重的。
把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不仅需要用物质利益,而且还需要引导人们提高思想境界,树立为实现四化进而在将来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观念,发扬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顺利发展。毫无疑问,改革将给全体人民带来利益,不仅是眼前利益,而且是长远利益,不仅是局部利益,而且是整体利益。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有时某些暂时的、个人的利益会受到触动,这就需要我们以大局为重,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自觉承受困难,作出必要的牺牲。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在改革中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而“一切向钱看”只会导致人们私心膨胀,走上歧路。改革是亿万人民的共同的创造性活动,它要求我们在正确方向和目标下形成一支有着共同认识、统一行动的队伍。“一切向钱看”却使人们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目标,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滋生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小私有者心理和观念。如果听之任之,很有可能把我们经过长期努力建立起来的人和人的新型关系蜕变为金钱交易关系,把经过多年努力组成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军分裂为一个一个相互对立的个人主义者。
总之,“一切向钱看”不但不是改革的动力,而且是改革以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腐蚀剂和破坏因素。我们在改革中不但不能调动这种积极性,而且要象摒弃其他陈旧东西那样,改掉诸如“一切向钱看”这一类刺激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的东西,使我们的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地向前发展,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