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阅读
  • 0回复

变“沙进人退”为“人进沙退” 中卫县坚持植树种草治穷致富 林牧业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十年翻一番,农村人均收入达到240元,不少地方已呈现名副其实的塞外江南风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17
第1版()
专栏:

变“沙进人退”为“人进沙退”
中卫县坚持植树种草治穷致富
林牧业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十年翻一番,农村人均收入达到240元,不少地方已呈现名副其实的塞外江南风光
本报讯 记者朱习华、通讯员张建忠报道:中央领导同志号召西北干旱地区植树种草发展畜牧业,对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人民鼓舞很大。十多年来,这里坚持植树种草,有效地控制了腾格里沙漠南侵,巩固和扩大了农田牧场,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目前,全县正集中力量引黄河水上高山入沙漠,开发利用南山台子扬灌区和北干渠系新灌区;已植树造林25,000多亩,使新垦72,000多亩农田基本上实行树成行、林成网。
中卫县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的黄河农灌区。过去由于沙漠逐步南移,不仅威胁到途经这里的包兰铁路的安全行车,而且使大片良田沙化。为了制住风沙,从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这个县的党政机关带领全县人民,锲而不舍地大力植树种草,现已收到明显效果:沿风沙线营造的长达120华里的大型防风固沙林带,不仅阻止了沙漠前移,保护了川区21万多亩农田,还从风沙口中夺回大片耕地;铁路沿线两侧营建的绿色防沙屏障已控制住流沙,保证了包兰铁路畅通无阻;灌渠内沟、渠、塘、路及“四旁”植树1,900多万株,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全县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办法,已造片林10多万亩,使这里大陆性兼沙漠性气候局部得到改造,不少地方已呈现名副其实的塞外江南风光。
中卫县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密切同科研单位协作,积极推广各种人工治沙的科研成果。多年来,这个县大面积应用驻在该县的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沙坡头科研站关于机械固沙—植物固沙以及流沙地改良利用的成果,使这里的植被状况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坚持植树种草不仅促进了这个县林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中卫县粮食总产不足一亿斤,去年达到2.18亿斤,农村人均收入达到240元,其中川区人均收入达到280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