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环境美与民族风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7-03
第8版()
专栏:首都文化风貌笔谈

  环境美与民族风格
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 郑孝燮
保护与塑造北京城市环境美,不但要研究它的外在形式,还要研究内蕴精神。形神兼备,使人“见景生情”,在审美或使用中知过去,爱今朝。环境美的表现要丰富多采并且重点突出。
保护古色古香的环境美——就是保护优秀的文物古迹及其环境。故宫、景山、三海、天安门和左右两大公园及皇城红墙,这一大片皇家建筑群重点文物区是主宰北京古典美的核心。外围,近有天坛、黄寺、雍和宫、恭王府、白塔寺、广济寺、天宁寺塔、东南角楼、德胜门……,远有颐和园、玉泉山、芦沟桥、十三陵、长城……。它们的价值就在于古色古香,从正面或反面展示历史。陈毅同志曾讲:不要对文物古建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句话应作为我们今天规划和建设北京城的指导思想。
文物古迹的保护一定要环境协调,特别是对外围的建筑高度和风格必须严格控制。象天安门以西皇城红墙内冒出来高楼之例,以后勿再发生。此外名人故居、寺庙、老字号(同仁堂、六必居等)、琉璃厂街、什刹海周围等重要的民间传统建筑,也有必要保留或恢复其古典美,但内部一般可以不拘。
塑造今色今香的环境美,我认为均属于今色今香的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环境美,首先要“以我为主”,融会贯通“横的移植同化”和“纵的继承发扬”。新是相对的,不能无休止地追求越新越美或者最新才算最美,否则走一步丢一步,现代化的美必定成为虚无主义。横移、纵继各到什么程度,如何融化,主要取决于匠心。
民族文化宫、美术馆、北京站,我认为是创新的途径之一。它们不表现为“假古董”或
“舶来品”,给人的印象清新明快,有中国新味,而且布局、构造、设备等都有出新。同化西洋古典建筑雄伟的列柱式手法,并贯穿以中国式琉璃饰件和图案美,则是又一种创新方式。气势非凡的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就属这一类。这些年北京新建的民用建筑很多,千篇一律和越来越洋越高的偏向,值得引起注意。北京无疑需要新结构、新材料的建筑和新的环境美;但是并不可因此而一点也不要民族装饰。即使新建的方盒子住宅或公共建筑,如果门口、栏杆、墙沿等处稍稍点染些中而新的民族装饰,或用些中而新的坡屋顶,就会观感不同。有人说:现代建筑美与任何装饰都应决裂,美只能靠结构与材料本身来表现,与民族文化无关。我不认为北京环境美的现代化不要民族化。至于使馆区、东交民巷或某些外国单位等的建筑与环境,以及体育场、电视塔等的体型自然均属例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