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在中央机关干部大会上的讲话(一九八六年一月六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1-12
第1版()
专栏: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
——在中央机关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一九八六年一月六日)
田纪云同志们:
在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捷报声中,我们迎来了1986年——第七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当着这新的一年刚刚开始的时候,中央书记处决定召开这次会议,让我来给同志们讲一讲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首先要说明的是,我这里讲的,都是个人的一些看法和认识,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讨论,不妥当的地方,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第一个问题,我想讲一讲: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指出过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主流很好,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作出这种论断的主要根据是什么?
同志们都知道,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形势,是我们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依据,也是统一人们的思想,动员广大干部和群众自觉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计划的前提。我们观察形势,要实事求是,方法正确。看形势首先要看主流。“六五”期间和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主流确实很好,主要的表现至少有以下的六个方面。
一、整个国民经济以较高的速度持续稳定增长。”六五”期间,我国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0%左右,而1953年到1980年的二十八年间,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为6%至8%。这五年的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不仅高于前二十八年,而且呈现出稳定上升的趋势,没有象过去那样大起大落。经济增长速度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形势好坏的重要标志。许多外国朋友对这几年我国经济状况表示赞赏,主要是两条:一是基本解决了十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二是经济发展速度快,而且稳定增长。发展经济没有一个适当的速度是不行的。当然,我们不能追求脱离实际的超高速,因为那样是不能持久的,反而会造成经济生活的紊乱。总的来看,“六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高,而且基本上是适当的、正常的。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广大干部和群众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全国各族人民包括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志,都为此而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六五”期间,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前不久,我们到几个省的农村看了看,确实是一派安居乐业、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这五年,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8%,而1953至1980年二十八年间平均每年只增长3.5%。1985年预计全国农业总产值达到三千七百多亿元,比1980年增长66.8%。粮食产量,1984年超过八千亿斤,比1980年增长27%,人均粮食占有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984年棉花产量达到一亿二千多万担,比1980年增长131%。我们不妨回顾一下,1980年那个时候,我国农业还处于相当困难的境地,粮食、棉花还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粮食已可自给,棉花自给有余。我国在世界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这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去年,我国农业,除了粮食、棉花以外,其它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比上年都有较大增长。预计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四十五元左右。这在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情况下,是一个很大的成绩。对去年棉花、粮食减产问题要作点具体分析。棉花预计比上年减少三千八百多万担,主要是有计划调减的,因为这几年棉花大量增产,库存量过大,资金周转不动,主动调减对国家和农民都是有利的;当然,这里头也有受气候影响的因素。粮食产量预计比上年减少五百多亿斤。原因是什么呢?一是自然灾害严重,这是难以抗拒的;二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牧,调减种植面积,总的看是正常的;三是有些地区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对粮田管理放松,经营粗放,我们的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看农村形势,不能只看粮食,看粮食形势,不能只看一年。由于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难以做到年年增产,在五年中如能做到年平均有较大增长,就很不错了。我国已是连续六年获得丰收,平均每年增产粮食三百四十亿斤,去年的产量仍接近于大丰收的1983年。现在国家粮食库存是充裕的,农民也有些家底,市场供应完全有保证,有的地方粮食安排可能紧一点,但只要做好余缺调剂,不会出问题。当然,农业是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对粮食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采取措施使我国粮食产量在八千亿斤的基础上稳定增长。
工业生产计划完成情况之好也是建国以来少有的。“六五”期间,我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6%,1985年预计达到八千二百多亿元,比1980年增长65.2%。工业生产的发展,不仅速度可观,而且是全面增长、稳定增长。特别是轻工业和能源生产的变化十分显著。在1980年的时候,轻工业生产严重落后于人民生活需要,市场商品匮乏,这几年情况显然不同了,轻工产品比以前丰富得多了。五年前能源生产停滞不前,近两年来持续增长,原油、原煤产量年平均增长速度都达到8%以上。1985年与1980年相比,预计重工业增长55.8%,轻工业增长76.2%,能源(按标准煤折算)增长31%,交通运输部门货物周转量增长42.8%,邮电业务量增长58%。“六五”期间各个年份的工业增长速度,分别为4.1%,7.7%,10.5%,14%,17%。可以看出,这的确是持续、稳定的增长。
国内市场日益活跃,对外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六五”期间,我国城乡商品货源日益充裕。1985年当年形成的零售商品货源比1980年预计增长一倍,平均每年增长15%;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比1980年增长94.7%,平均每年增长14.3%。这几年群众购买力增长很快,去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1980年增长一倍,平均每年增长15%,而前二十八年平均每年仅增长7.6%。可以说,“六五”期间社会商品购销总额增长之多和速度之快是建国以来少有的。198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预计比1980年增长71.9%,“六五”期间平均每年增长11.4%。我国出口贸易额在世界上所占的位次,已由1980年的第二十八位上升为第十六位。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同我们这个大国的地位还不相称,但我们确实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这是毫无疑问的。
二、重大经济比例关系基本协调。主要的经济比例关系如何,关系到经济能否持久地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基础不牢,轻工业太轻,重工业太重,积累率太高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六五”期间,上述状况逐步得到改善。农业和轻工业这几年得到了较大较快的发展,现在农轻重的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大体各占三分之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林、牧、渔业和工副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36.3%上升为49%。工业内部,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1978年为五十七比四十三,现在大体上一半对一半,关系较为协调了。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逐步上升,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积累率1978年为36.5%,经过几年的调整,去年大致是32%左右,看来还是高了一点。总之,“六五”期间,重大经济比例关系逐步趋向合理,这对于促进和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已经起了并将继续起到积极作用。
三、经济效益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长期以来,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往往只注意追求产值,不重视经济效益,结果造成“工业报喜,商业报忧,仓库积压,财政虚收”。“六五”期间、经济工作逐步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取得了较好成绩。五年间,年平均社会总产值增长率为10.5%,国民收入增长率为9.5%,财政收入增长率为10.3%,实现三个同步增长。每个社会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提高6%左右。能源消耗逐年下降,去年每万元国民收入消耗的能源比1980年降低20%。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平均每年大约增加国民收入二百多亿元。更可喜的是,我国财政状况有了根本好转。我国财政收入1979年和1980年还是下降趋势,1981年的收入状况也不好。经过努力,从1982年开始,财政收入由停滞下降转为上升,收支基本平衡,略有赤字。1984年底我国财政收入提前实现了“六五”计划所规定的1985年的指标。1985年国家财政收入预计一千七百七十亿元,比1984年增加三百零五亿元,比1980年增加六百八十五亿元,实现了收支平衡,消除赤字。“六五”计划前,我们的财政收入一般比上年增加五、六十亿元就满不错了,增加一百亿元可以说是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去年增长这么多,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当然,去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其中也包含着物价上涨、进口商品较多,关税增加等因素,这是必须看到的。另外,预算外资金也大幅度增加,去年达到一千四百亿元。预算内和预算外的资金加起来,共有三千一百七十亿元,比1980年增长近一倍。可见,我们的国力比过去雄厚得多了。
四、科技、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科技、教育事业十分重视。从1953年到1978年的二十六年间,国家用于科技、教育方面的投资额平均每年为八亿元,1985年达到八十亿元。科技、教育的基建投资占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比重,前二十六年平均每年为3.3%,1985年达到8%。几年来,科技队伍日益壮大,科技攻关初见成效,科技成果的推广取得显著效益,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去年全国科技人员(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达到一千二百三十万人,比1980年增加59.2%。1981至1985年,全国共有九百三十七项发明创造获得国家奖励。目前已有一些重要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有的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六五”期间,我国先后成功地向太平洋和在水下发射了运载火箭,研制成功“银河”亿次巨型电子计算机,发射试验通信卫星定点成功。高等学校发展迅速,五年来毕业的大学生为一百五十三点五万人,研究生四万人。研究生数比前二十六年总和还多二万人。中等教育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初等教育普及工作取得一定进展,成人教育发展较快,教师队伍素质有所提高。尽管现在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严重落后于四化建设的需要,对这一点必须充分注意,但并不妨碍我们对几年来这方面取得的成就作出正确估价。
五、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六五”期间,全国城镇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收入,由1980年的七百六十二元增加到1985年的一千一百七十六元,净增四百一十四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每年平均增长4.7%;农村人均年收入,由1980年的一百九十一元增加到1985年的四百元,净增二百零九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每年增长14%。到1985年11月底,城乡居民储蓄总额已达一千五百八十亿元,比1980年增长近三倍。“六五”期间全国城镇新安置就业人员三千五百万人,待业率由1980年的4.9%下降为1985年的1.5%。1958至1978年的二十一年间,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只增长1.8%,而“六五”期间,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每年增长8%左右。群众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很大提高。这一点,大家都是看得很清楚的。住房条件也有了改善。“六五”期间,城镇住宅建筑竣工面积达六点三亿平方米,1985年人均住宅面积比1980年增加一点八平方米。农村新建住房面积达三十一点七亿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十五平方米。
六、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有所增强。“六五”期间,全民所有制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五千二百六十亿元,新增固定资产三千六百八十亿元。实际建成大中型项目四百六十九个。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逐年增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建成投产十万个,投资一千零五十亿元。“六五”期间,由于技术改造和加强经营管理而增加的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增加额的一半左右。以上这些方面,不仅促进了“六五”期间的经济发展,而且为“七五”期间以至今后更长远的经济发展增加后劲,将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经济建设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同几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进展分不开的。目前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已经逐步全面展开,各个领域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所有制结构方面,过去那种同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基本上单一的公有制结构,正在逐步向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结构转变;在分配方面,过去那种集中分配、统收统支、吃“大锅饭”的分配制度,正在逐步向分级分配、按劳付酬、责权利相结合的分配形式转变;在流通方面,过去那种单渠道、多环节的体制,正在逐步向多渠道、少环节的体制转变;在宏观管理方面,过去那种以直接控制为主的运行机制,正在逐步向以间接控制为主的运行机制转变;在企业管理方面,过去那种政企职责不分、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体制,正在逐步向政企职责分开、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体制转变;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过去那种封闭半封闭型的经济,正在逐步向有效利用国际交换的开放型经济转变。总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按照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目标,逐步朝着在公有制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方向前进。小平同志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主要办了两件事,一是拨乱反正,二是全面改革。“六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主要是认真贯彻执行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结果,是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结果。“七五”期间要使国民经济取得更大的发展,仍然要依靠改革。
中央在关于制定“七五”计划的建议中指出:目前“争取我国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任务已经基本实现,国民经济开始出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展现了良性循环的前景。”上面讲的这些情况,充分说明党中央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论断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完全正确的。有的老工人说,有
“三个没有想到”:没有想到经过十年动乱之后,国家能这么快地安定下来;没有想到“文革”留下的经济烂摊子,能这么快地被收拾好;没有想到十亿人口的大国,人民生活能提高得这么快。这些话很简朴,但生动地说明了我国这几年的巨大变化。
第二个问题,我想讲一讲:我国经济生
活中出现的某些新的不稳定因素,到目前为
止解决得怎么样了,发展前景又将如何?
“六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但并不是说已经不存在什么问题和困难了,相反地,问题和困难还是相当多的。经济工作很复杂,历史遗留的问题不少,经济体制改革又只能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各种矛盾和按下葫芦起来瓢的事情到处都有。讲成绩可以列出很多条,讲问题也可以列出许多条。总之,还是老话,形势确实很好,问题确实也不少。除了一些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还需要我们经过多少年的艰苦努力才能逐步解决以外,前一段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从1984年第四季度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是:工业生产发展速度过快,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猛,货币投放过多,国家结存外汇下降。这几个问题的核心,是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过大。由于大家都争着搞基本建设,需要大量的设备和建筑材料,这样就刺激工业特别是加工工业超高速发展,而且带来了信贷资金膨胀和消费基金的大幅度增加,造成能源、交通、原材料全面紧张。为了维持超高速,不得不大量进口原材料和组装件;为了回笼货币,又多进口了一批高档消费品。这样就导致外贸逆差增大,结存外汇下降。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国民收入出现超额分配,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国民经济开始出现的良性循环前景就会遭到破坏,重新造成经济比例关系失调,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改革也就很难进行下去。
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这些不稳定因素,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绝对不能麻痹大意,但又不能把它们同当年的“大跃进”相提并论,简单地类比。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究其原因,大体上有三个方面:一是,我们的经济建设是在改革中前进的,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实践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微观搞活的同时怎样使宏观的控制、管理和调节及时跟上,我们还缺乏经验;二是,这几年经济形势很好,一年比一年好,又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盲目攀比发展速度和片面追求高指标的现象;三是,党内和社会上滋长的一些新的不正之风,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对于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中央和国务院发现得早,抓得很紧,采取的政策措施也是比较及时和有效的。从去年初开始,国务院先后召开了四次省长会议。第一次在2月份召开,着重解决消费基金增长过猛和信贷规模过大的问题;第二次在4月份召开,集中研究控制外汇使用、货币投放、发展速度问题;第三次、第四次分别在6月份和9月份召开,重点解决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问题。在此期间还下发了一系列文件,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宏观控制和管理,使问题逐步得到或正在得到较好的解决。工业生产过高的速度逐步减缓,从去年7月份开始,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速度的情况是:20.2%、17.4%、14.5%、11.7%、8.8%、8%左右,预计全年增长17%。现在工业增长速度已基本趋于正常。基本建设投资有所控制。从去年8月份开始,基建投资增长幅度逐步降底,国家一百六十九项重点工程建设速度加快。消费基金控制初见成效。货币净投放额去年比前年减少26%。信贷收支情况也是好的。城乡个人储蓄存款增加较多。外贸出口的情况也在向好的方面发展,不适当的进口已得到控制。
总的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说,前一段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正在逐步消除,总的情况是好的,前景是乐观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党中央、国务院对于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既高度重视,又认真总结了过去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教训,采取了逐步缓解矛盾的办法,这样做避免了可能造成的过多的经济损失和过大的社会震动,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从当前的情况看,要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任务还相当艰巨,特别是预算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情况扭转得很不理想;消费基金的控制难度也很大。这两条是根本性的,必须进一步有效地加以控制,才能巩固和发展经济战线的好形势。对于这个问题,紫阳同志在关于“七五”计划建议的说明中就已提醒过我们,他指出,把上述问题分散在两年解决,是比较稳妥的,但不易引起大家的重视,搞不好也可能控制不住。这一点需要各级领导特别加以注意。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大家更需要统一认识,团结一致,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巩固和发展良好的经济形势而共同努力奋斗。
第三,对于目前干部和群众中普遍关心的几个问题,我想讲一讲有关的情况和看法。
一、关于物价和价格改革问题。合理的价格体系是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在经济工作中忽视价值规律,忽视市场的作用,再加上其他种种历史原因,我国的价格体系很不合理,存在着严重的价格扭曲现象。价格体系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已经陆续采取了若干的步骤和措施,对价格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1985年我们在价格改革方面又迈出了重要的步伐。调整了生猪购销政策和价格政策,各地相继放开了蔬菜等鲜活副食品价格。调整了农村粮食购销价格。提高了铁路短途运输价格。粮、棉等主要农产品取消统购派购,实行合同定购制度,合同以外的产品,农民可以自行出售,价格随行就市,也可以按保护价卖给国家。原材料、燃料等重要生产资料,计划分配部分的价格基本不动,按规定企业自销的部分实行浮动价格。小商品价格放开,实行市场调节。
总的来看,我国价格改革的进展是顺利的,情况是正常的,取得的效果是明显的,整个价格体系正在朝着逐步理顺的合理方向前进,从而也就起到了促进工农业生产和商品流通、活跃市场和繁荣经济的重要作用。农产品的价格改革,进一步调动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原来农民觉得养猪不合算,生猪发展缓慢,各地陆续放开生猪收购价格以后,生猪发展较快,鲜肉供应增加。长期以来,我国煤炭一直供不应求,计划外的煤价不断上涨。最近,供求矛盾已明显缓和,市场煤价逐步回落。市场上轻纺产品也比较丰富。这些都是同价格的逐步合理调整分不开的。
在进行价格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物价水平的上升幅度比过去是大了一些,这是事实,但由于价格调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也随之增加,总的来看,人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还是超过了物价上涨幅度。“六五”期间,物价指数上升18.7%,而职工人均收入增加6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9%。许多同志认为,物价确实上涨了,但生活水平也确实提高了。这个看法比较客观,符合实际情况。
总之,对物价和价格改革的问题,第一,我国现行的价格体系非改革不可,否则的话,各方面的经济关系不可能理顺,整个国民经济不可能长期健康发展,经济生活中许多矛盾不但不能得到克服而且会进一步加剧,从长远来看对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都是不利的;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这方面所进行的改革,尽管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看基本上是成功的。这两点是我们对物价和价格改革问题的基本认识。只有坚持这样的认识,才能坚定进一步搞好价格改革的信心。这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如果说“六五”期间从1981到1984年的物价上升指数还是基本上正常的话,那么,1985年的确存在着物价指数上升幅度过大的问题。据国家统计局预计,全国平均达到9%。而且,我们还不能光看平均数,因为城市高于农村,特别是象北京等大城市上升的幅度更高一些。这样,群众增加的收入有相当一部分被物价上涨抵销了,对一些收入增加不多的家庭和个人,影响就更大一些。对这种情况,群众议论比较多,意见比较大,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为什么去年物价上涨幅度比较大呢?分析起来,有以下一些原因:一是价格的结构性调整。这是为了理顺价格体系,主动进行的调整。二是1984年第四季度以来,基建规模过大,工业生产发展速度过高,消费基金增长过猛,货币投放过多,许多商品供不应求,造成物价上涨。三是农副产品价格大部分放开,计划外工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带动了一部分消费品价格上涨。四是具体工作上有缺陷。最突出的是蔬菜问题,有些大城市蔬菜价格放开以后,工作没有相应跟上,造成大路菜价格一度大幅度上升。五是不少工商企业和个体商贩,违反国家物价政策,乱涨价、变相涨价,我们虽然抓了这个问题,但监督、检查还不得力。
对去年以来物价上涨幅度过大的问题,中央和国务院是十分重视的,已经和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去年,我们从宏观上加强了对基建规模和消费基金的控制,这既是解决国民经济出现的不稳定因素的重要措施,对控制物价上涨来说也是釜底抽薪的根本办法。为了解决大中城市蔬菜价格过高的问题,要求城市郊区必须保证一定的蔬菜种植面积,国营商业要掌握大路菜的大部分货源,进行吞吐调剂,平抑菜价;必要时对某些主要蔬菜品种实行最高限价。对计划外重要工业生产资料的浮动价格规定了上限。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物价的检查、管理和监督。考虑到国家财政负担能力、企业消化能力和群众承受能力,国务院决定,1986年的价格改革,主要是让各方面消化和完善已经实施的措施,使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我们相信,随着宏观控制的加强和改善,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可以把物价上升指数严格控制在一定限度以内。当然,要把我国的价格体系基本理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关于工资改革问题。从去年下半年起,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进行工资改革,实行了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初步纳入了新的轨道。这次工资改革,所有同志的工资都有一定的提高,劳酬脱节、职级不符的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由于改革方案经过反复研究,对各方面的情况也尽可能作了照顾,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广大工作人员顾全大局,总的说,改革进展比较顺利。但新的工资制度确实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今年,要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决遗留的突出的不合理问题。二是建立健全技术职务系列。这个问题比建立行政职务系列还复杂,工作基础也更差一些,需要深入细致地研究,组织力量抓紧把方案搞好,成熟一个解决一个。
企业的工资改革,大多数企业仍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的办法,按现行规定提取奖励基金,同时将企业奖金税的起征点由两个半月标准工资提高到四个月,使多数职工的收入比上一年有所增加。少数企业试行的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方向是对的,但从试点企业半年多的实践来看,这个问题比原来估计的还要复杂,主要是我国现行的价格体系不合理,企业的客观条件很不一样,各项改革措施还很不配套,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经济收益苦乐不均的状况十分突出。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合理的办法,不仅不能解决原来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还可能产生新的矛盾。因此,对这个问题要十分慎重,今年试点的面不再扩大。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我国工资方面积累的问题实在太多,不可能一下子都得到解决。由于国家财力有限,要求过急过高也办不到,只能从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加以解决。我们的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一方面就业率很高,一方面生产效率很低,只有经过我们大家较长时间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把职工工资提高得更快一些。这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的。前几年,我国消费基金的增长,职工工资性支出的增长,超过了国民收入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带有还过去欠帐的性质,是必要的。今后我们职工工资当然还要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增加,但消费基金和职工工资增长的幅度不能再高于国民收入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否则的话,我国经济的发展将缺少后劲,甚至未老先衰,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将更加缺乏竞争能力,这是不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另外,目前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在行业之间和各单位之间,在增加工资收入和发放奖金上相互攀比的情况相当严重。不论条件,不论贡献,不论经济效益如何,低的都要向高的看齐。这样互相攀比,势必造成工资和奖金轮番上涨,消费基金无法控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会带来严重后果。这是当前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关于各类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问题。近来人们对这方面的议论也比较多,主要的是不是有以下的情况:在农村,种粮的收益与从事工副业、商业的收益相差比较悬殊,有些地区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在城市,有的行业之间、单位之间收入差距很大,有的个体户收益过高。还有一部分人利用各种歪门邪道,非法牟取暴利。对此,群众反映比较大,意见不少。
对这个问题怎么看?首先应当肯定,按劳分配的原则必须坚持,平均主义思想必须克服,“大锅饭”必须打破。平均主义思想是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原则的一个严重障碍。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就无法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生产力就得不到迅速发展,人民也就不可能逐步富裕起来。中央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正确的。在致富的问题上搞平均主义是不行的。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追求同步富裕、同等富裕的结果,必然导致平均主义和共同贫穷。但同时也要防止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分配要公正合理。不然,少数人收入过高,不合理,就会影响多数人的生产和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目前群众对“万元户”议论比较多,对这个问题也要作点具体分析。应当看到,第一,农村万元户是极少数。前一段宣传有点脱离实际,给人一种印象,好象万元户到处都是,实际上没有那么多。第二,他们的收入一般是毛收入和全家的收入,他们的经营有一定风险,也不象工薪人员享有集体福利、劳动保险等待遇。因此,在工薪人员中也提倡和鼓励搞
“万元户”,是不适当的。
对目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的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悬殊问题,国家将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措施,逐步进行必要的调节。目前,农村种粮的收益和从事工副业、商业的收益相差比较大,但又不可能把粮价提高到使种粮收益同从事工副业收益相当的水平。在最近中央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确定采取以工补农的政策,除了国家适当增加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以外,要求省地县一直到乡镇,都要从地方财政结余和乡镇企业税收的增长部分中拿出一部分钱用于扶持农业,特别是支持种粮、养猪和大中城市郊区种菜。对行业、单位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国家准备通过调节税收、理顺价格等措施来逐步加以解决。对个人收入过高的,国家准备通过完善税收制度,采取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等办法来加以调节。同时,要逐步建立健全各种社会保障制度。还要继续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引导城乡个体工商户按国家的政策进行正当经营,获得合理的收入。至于对用各种非法手段牟取暴利的,我们的政策是十分明确的,就是要坚决取缔,严肃处理,没收非法所得,该法办的就得法办。
另外,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农村目前还有几千万人口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国家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要在资金、物资、人才、技术等方面对这些地区给以必要的支援,帮助那里的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温饱问题。同时也要强调,必须继续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这样才有利于整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在地区发展上也不能穷富拉平,否则大家都上不去。
四、关于对外开放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认真贯彻对外开放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几年来,我国引进了数以千计的技术和关键设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水平。到1985年9月,通过各种形式使用外资约二百亿美元,已建立中外合资企业一千八百余家,合作经营企业三千三百零八家,外商独资企业一百零九家。利用外资在海洋石油合作勘探开采、加强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引进技术和中外合资经营,使许多企业和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发展国民经济,搞现代化,闭关锁国是不行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注意利用国际交换,充分吸取别人的长处,以加速本国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同时也要利用一些国外资金,这样做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国产化水平,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争取时间,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应该看到,目前我们利用外资办的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它们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是相当小的,不会影响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根据这几年实践的结果,可以预见,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贯彻引进、消化、开发、创新的方针,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进步,促进我国民族工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当然,应当看到,这几年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部门、地方、企业和个人鄙视国内产品,盲目追求洋货;存在不适当的重复引进现象,如进口彩色电视机、电冰箱装配生产线多了一些;引进了一些根本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多头竞相进口,在价格上吃了亏;等等。但这些毕竟是执行中的问题,它们同缺乏经验和管理不善也有关系。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认真吸取教训,加以改进,把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的工作做得更好。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将不可避免地侵入我们的社会,腐蚀人们的思想。这几年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建国以后早已绝迹的一些丑恶东西又沉渣泛起,死灰复燃。尽管这些还是少数地方的少数现象,但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采取坚决的措施加以制止,做到防微杜渐。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长远利益考虑,必须实行对外开放,不能因噎废食。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相信我们的党和国家完全有能力通过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可以把副作用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提高抵制和防止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我们相信,只要认真按照中央的要求去做,坚持“两手”政策,即一要坚持对外开放,二要在这个前提下坚决抵制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思想和生活方式,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东西就不可能在我国泛滥。至于极少数人受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甚至腐化堕落,那是难以避免的,就是不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也同样会发生。这个道理大家都是明白的。总之,对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那一套东西一定要坚决抵制、防止和克服,实行对外开放的决心一定要坚定不移。
第四,回顾前几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我想讲一讲有关进一步搞好改革的几个认识问题。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现在已经进行了七年时间,总的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新旧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回顾几年来的实践,是不是有这么几点看得越来越清楚了。
一、要充分认识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改革一开始,我们党就明确指出,我们的改革决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和动摇,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的改革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这是国内许多同志和国外许多朋友所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绝对不会。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只要紧紧把握住以下几条,我们的改革就不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一是,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这几年个体经济、中外合营经济、外商独营经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其工业产值仅占我国工业总产值的0.6%,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二是,坚持按劳分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防止两极分化。这几年,农民中的高收入户比重增加,低收入户的比重降低,不同情况的农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农民收入与职工收入差距缩小。从职工收入看,也呈现同样的趋势。这说明,尽管我们从现在起在实际工作中就要注意解决好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于悬殊的问题,但还不能说已经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整个社会总的趋势是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三是,我们要发展的是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有着根本的区别。这几年,我们对许多商品放开了,但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和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仍实行计划调节。今后我们还要坚持这样做。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实行计划经济并不是必须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都是计划经济的具体形式。当然,指导性计划怎么搞,需要有个逐步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四是,一切改革都要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任务。几年来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壮大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五是,坚持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必须继续认真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对那些腐朽反动的东西,则坚决加以抵制和杜绝。总之,这几年,我们这样做,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今后我们仍然要坚持不懈地这样做。
二、要正确认识和认真处理好改革与建设的关系。“七五”期间,我国经济工作面临两大任务:一是搞好经济体制改革,二是发展国民经济。这两大任务的位置怎么个摆法?中央关于“七五”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七五”期间要把改革放在首位。这是完全正确的决策。改革与建设应该是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从根本上说,改革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改革和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讲,经济建设的安排要有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要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在今后几十年内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必须通过全面改革,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把各种经济关系理顺,扎扎实实地做好打基础的工作。这是增强国民经济发展后劲的战略性步骤,是为今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在这方面,我们要看得远一些,想得长一些。不能只追求眼前的高速度,不能盲目扩大基建规模,要为改革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要明确改革是个渐进的过程。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需要有步骤地配套进行。因此,我们既要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革命精神,百折不挠,开拓前进,又要坚持实事求是,谨慎从事,不能操之过急。对涉及全局的重大改革措施,都要经过试验,取得经验,然后再逐步推开。去年的改革迈出了很大的一步,今年怎么办?最近,国务院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经过认真研究,认为主要是对已经采取的改革措施进行巩固、消化、补充、改善,解决突出问题,存利去弊,使它们发挥出更好的效益。
同时,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和试点,为明年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作好准备。应该看到,改革效果的反映是有个过程的。不能企望,今天改革,明天就见效。各项改革发展不平衡,有的见效相对快一些,有的慢一些,有的可能要经过几年才能看出来。有些重大改革措施,不仅是为了当前,更重要的是为了今后的经济振兴。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不能事事都求急效,并以此论改革的成败。我们也不能企望今天改革明天就给每个人都带来很大的好处,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不要随便许愿,要少说多做,有的事只做不说,这样才有利于保护群众的积极性。当然,我们讲改革是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是提倡一切慢慢腾腾。对具备条件的改革,决不能拖延,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的进程。
四、要正确处理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的关系。从几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来看,为了保证改革有秩序地进行,不能只破不立,必须把破与立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有破有立。微观方面放活到什么程度,取决于宏观方面的控制能力。在宏观缺少控制、管理措施以前,微观经济不要急急忙忙放开。否则,就容易搞乱。在微观经济搞活的同时,必须加强宏观控制、协调和管理。不能认为放开搞活是改革,加强管理不是改革。必须明确,微观放开搞活与加强宏观管理和控制,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都是改革的重要内容,缺一不可。经济越是搞活,越要加强宏观控制和管理。今年我们不仅要继续加强宏观控制,而且要认真改善宏观控制。宏观控制要适度,过紧了就松一点,过松了就紧一点。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在经济管理方面,将由直接控制为主转为间接控制为主。需要明确的是,当前特别要注意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经济调节手段,健全和强化经济立法、经济司法工作。同时也要看到,在间接控制体系未健全之前,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直接控制不能削弱。即使今后间接控制体系完善了,政府必要的行政干预和直接控制也是不可少的。
五、要正确处理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艰巨复杂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矛盾是很多的。对这些矛盾,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妥善处理。对改革的不同认识,不要压服,认识允许有早有迟,行动允许有先有后,特别要注意用典型示范的方法实行正面引导。我们农村的改革采用了这个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权力和利益的调整,在这方面存在的矛盾是大量的。这里有中央与地方,国家、集体与个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以及部门与地方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等等。在处理这些矛盾时,要贯彻从大局出发、统筹兼顾的原则。只有妥善处理改革中的各种矛盾,才能调动和保护各方面进行改革的积极性,同时促进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巩固和发展。当然,对于一切违法乱纪事件,必须依据党纪国法严肃处理,这是自不待言的。
改革主要将带来的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经济体制,但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某些消极的东西。比如,我们搞活流通,带来的主要是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但同时也会出现投机倒把现象。不能由于改革过程中出现某些消极因素就对改革产生怀疑和动摇。改革是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又无固定模式可循,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失误,特别是避免出现大的失误是应该的,也是可能的,但一点失误不出很难办到。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通过进一步完善改革来解决,决不能走回头路。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的原则方向,发扬积极创新的精神,大胆地、勇敢地探索前进,同时在实际的改革步骤上采取谨慎从事的态度,以保证全面改革的成功。
同志们!党中央关于“七五”计划的建议,已经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七五”时期宏伟的改革和建设目标。这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里程。我们一定要响应耀邦同志关于“团结奋斗,再展宏图”的号召,更加扎扎实实地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使“七五”时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保证“七五”计划的胜利完成,在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幸福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这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继续改善,对于九十年代的经济振兴和繁荣,对于本世纪末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以至对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在经济上、技术上接近和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都将产生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尽管我们面前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由于我们全党从上到下有了更加一致的认识,由于我们的党和国家有了更加完备和配套的政策,由于我们干部队伍的结构更合理了,由于我们有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也由于我们有了更有利的国际条件,因此我们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只要我们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一致,埋头苦干,就一定能胜利完成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七个五年计划,展现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必定是更加美好的光辉前景!(附图片)
田纪云同志在大会上讲话。
新华社记者崔宝林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