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7阅读
  • 0回复

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07
第1版()
专栏:

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本报评论员
在本报不久前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一位做基层工会工作的同志谈到:在端正党风的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摆正主人和公仆关系,加强群众对干部的民主监督。我们认为,这个意见是正确的,它涉及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就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早在七年多以前,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把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并把它摆到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得失成败的高度上来。此后,在党的历次重要会议上,都一再重申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在现代化目标中,也写进了“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内容。七年多来,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包括干部制度的改革、民主集中制的进一步健全、经济民主的发展、人民代表大会权力的巩固与加强、法制的逐步健全与完善等等。正如邓小平同志去年在一次会见外宾时所总结的:我们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大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同时相应地进行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民主与改革,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交响曲中两层相互辉映、缺一不可的主题。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现代化建设,是党的坚定不移的方针。但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是一个极其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上千年封建主义的遗毒与十年浩劫中封建法西斯主义的泛滥,给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留下了严重的障碍。今天,在改革的新形势下,在端正党风的过程中,有必要再次强调: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现代化事业才能成功。这一点,我们的许多同志认识是一致的,但是说到怎样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些同志往往忽略一个重要的原则: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党内外的民主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才能释放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现代化事业进展的最根本的推动力。人民群众积极性的表现,首先应当是政治热情的高涨与主动精神的发挥,这是持久高涨的劳动干劲的不竭源泉。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只有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与一切社会生活中确实发挥了主人翁作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会迸发出来,这种积极性才能最终转化为物质力量。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民主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经过正确的集中,才能制定正确的政策,实施正确的政策,进行正确的领导。
社会主义民主又赋予群众以批评监督的权利,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勃勃生机。我们的一切事业,都按人民的意志行事;我们的所有干部,都必须向人民负责。唯有依靠人民,诉诸人民,我们才有力量克服前进路上的一切困难,包括产生自内部的弊病与阻力。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官僚主义等顽症,归根结底,都要靠政治上的民主化来解决。这里,最起码的一条,就是要让群众讲话,要倾听群众的意见。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让群众讲话,掌握实际情况,我们的政策就对头,工作就少失误,失误了也能较快纠正,我们党同人民群众之间就有团结、和谐、相互理解和信赖的气氛;而如果有哪个单位哪个部门害怕群众讲话,实际情况反映不上来,那里的事情就办不好。谁看不到或不承认这一点,热衷于搞“一言堂”、“家长作风”,听不得群众的议论,就有可能栽跟头,并给工作带来损失。我们党是长期的执政党,有这么多的干部,这么大的权力,注意倾听人民的呼声,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更有其特殊的重要性。
广大人民群众政治、思想、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是社会主义民主得以健康发展的一个根本条件。没有这种提高,民主或者是一句空话,或者是一种动乱,都不能实现它本来的崇高目标。这种内在的制约规定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并要求全体人民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在民主的实践中学会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纪律、民主和法制恰当地结合起来。随着人民群众素质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健全,可以预期,社会主义民主将愈来愈得到充分发扬,从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