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默默无闻织“嫁衣”——记文学编辑王仰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19
第8版()
专栏:文坛风景线

默默无闻织“嫁衣”
——记文学编辑王仰晨
丘山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审王仰晨同志,是以主持编辑《鲁迅全集》而闻名于出版界同行之中的。实际上,他从1935年就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排字、发行、编辑、行政管理,样样干过。他不仅具有较高的编辑素质,还熟悉出版业的各个行当,是个经验丰富的出版家。
从外表看,王仰晨面容苍老,身体羸弱。然而,在他的面容下蕴藏着对事业的忠诚,在他的身躯里充溢着旺盛的精力。
作为鲁迅著作编辑室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王仰晨不仅要作这项浩大工程的庞杂的组织工作,同时又要承担主要的编辑任务。他参加了“征求意见本”的题解和注释工作,参加了定稿讨论,他还根据鲁迅手迹校勘了全部书信,对全部注释作了文字整理,通读了约十二三卷校样,还参与了《全集》的版面和装帧设计等项工作。《全集》的全部注释(包括索引)共计二百五十多万字,发稿前他都认真的作了审读。
为了保证在鲁迅一百周年诞辰纪念日到来之际出齐新版《全集》,在关键性的1980年大战役中,这位白发苍苍、体弱多病的指挥员拚着命地工作。有一个时期,他连续拔了三颗牙,不能说话,也不能吃饭,大家有事找他商量,他只能象聋哑人似的打着手势;遇到复杂些的问题,便只好和对方进行笔谈。《全集》编辑工作最紧张的时候,仰晨的老母亲得了不治之症。他的父亲早年因参加大革命遭国民党迫害,全靠母亲把四个兄弟姐妹拉扯成人,他多么想报效母亲于病榻前,但在《全集》出版的关键时刻,他一天也不能离开工作岗位。一个星期六的下午,经过许多周折,终于把母亲从急诊室的走廊上转到了病房里,这使他稍微感到了一点安慰与轻松,于是又匆匆赶回了机关。不料,就在这个晚上,他亲爱的母亲竟溘然长逝了。次日一早,他佩着黑纱,又来到了办公室……
“四人帮”被粉碎后,虽然新版《全集》的工作已进入紧张阶段,王仰晨仍利用业余时间协助编者校订了《革命诗钞》和《天安门革命诗文选》。尔后,在他的建议下,五四文学编辑室重又恢复。他主持并参与出版了郭沫若、茅盾、巴金、叶圣陶、曹禺、沙汀等老作家的作品。前不久他说:“我争取活到1995年,估计手头这几项工程可在1992年搞完,其后如果能够再活两三年,我就可以看看书,休息休息了。”
是的,仰晨同志自从踏上人生的征途到如今,半个多世纪以来,还几乎没有很好地休息过。由于家境贫寒,他不足十二岁时,就被迫辍学谋生了,作过街头小贩,也当过学徒。少年时代遭受的贫穷和屈辱并没有把他压倒,相反的倒是锻炼了他的意志,养成了他刻苦勤奋、认真细致、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他酷爱文学,还在读小学的时候,一本《圣经》故事激发了他对创作的兴趣。十八岁时,他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以后陆续有小说和散文问世。可是这许多年来,为了给他人绣织“嫁衣”的编辑事业,他不得不牺牲了自己的爱好。
曲折漫长的人生道路,长期艰苦的工作锻炼,丰富了王仰晨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几十年如一日的笔耕,积累了学识,修炼了功力,使他从一个高小未曾毕业的小学徒,终于成长为一位中国当代出版界卓有成就的文学编辑,为中国文学作出了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