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凤阳农民学习《决议》后想什么——求知致富第一条 精神食粮不可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11
第1版()
专栏:

凤阳农民学习《决议》后想什么——
求知致富第一条 精神食粮不可少
本报讯 记者赵希龙报道:《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发表后,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农民在想什么?10月下旬,记者在我国最早实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安徽省凤阳县,先后参加了一些乡村农民学习《决议》的讨论会、座谈会。他们对精神文明建设提了不少要求和建议。
希望科技、信息和人才下乡
黄湾乡梨园村运销专业户陈兴汉说:凤阳县农村搞“大包干”八年了,每年平均增产粮食近五千万公斤,这是哪朝哪代都没有过的事。搞互助合作那年,我问县里的干部啥叫社会主义,他说:“点灯不用油,犁田不用牛,远路不用走,大戏到门口”。我盼了三十年没盼到。想不到几年“大包干”就实现了。现如今我家是:点灯不用油——装了电灯,耕地不用牛——有拖拉机,远路不用走——有两部大卡车、一辆北京吉普,用水手一扭——家有自来水,电话家里有,住的两层楼,看戏睡床头——有彩电。当然,象我这样近乎小康的还是少数,大部分还只解决温饱。这次《决议》公布后,我就想,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抓物质文明,象过去那样的穷社会主义是出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现在农民求富心急,就是苦于没门路,没技术,没信息。县里和各部门能不能为农民多想点求富的路子,致富的点子,把技术、信息送下乡、送上门,把农民生产的商品运出去,销出去。另外,我还有个请求:中央和省里要下个文件,治一治有些部门的“红眼病”。见我们专业户富了,就想点子收这个税、那个费,我们不知交了多少冤枉钱,希望中央出来管管。不是讲精神文明吗?乱收费、敲竹杠算那款子文明?
武店镇灵泉村运输专业户王进香说:我们这个村是个石头村,全村人靠石头发家致富。要问还缺什么?缺文化,缺科技。我是个拖拉机手,别看小四轮跑得快,一坏就家败。我很想系统学点机械维修原理,可又找不到地方学。我们村里年轻人也都想学点文化技术。
武店镇灵泉村运输专业户王高香说:我们村办了八个石灰轮窑场还不过瘾,又想凑钱办个小水泥厂。办厂会那么容易?技术员、工程师上哪儿请?过去种田不觉得,现在一搞商品生产了,要技术,要信息,才知道没有文化科技知识会傻眼的。今年村里五个庄都办了幼儿园、小学。
教师不会唱歌跳舞讲故事,村里就出钱送他们到省里幼儿师范去学,还有四户自费送自己子女去上师范大学,毕业后回村当教师。
希望丰富文化娱乐生活
黄湾乡团委副书记吴柏说:大包干前,乡里穷,买不起电视机,也很难看上电影,天一黑,打盘扑克还怕熬了灯油钱。现在变了,哪个村都有电视机!年轻人总想业余生活热闹些,希望上面多指导我们,特别是多来些文化人,帮我们建剧团、教歌舞。现在还有个奇怪的现象,农民富了,电影队却走了,城里的剧团也只跑码头不跑田头。
武店镇灵泉村女青年王荣贤说:我们村里平均三户有一台电视机。我们年轻人老看电视也乏味。去年,我们请县文化馆的老师教我们跳交谊舞、迪斯科,可是没跳几次,村里一些人便说些没油没盐的话,回到家里还要挨骂,从此不敢跳了。我们希望团组织能领着我们多开展些健康的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
希望造成良好社会风气
武店镇灵泉村党支部书记王洪成说:我们凤阳农村有句顺口溜:吃喝讲营养,穿戴讲漂亮,睡觉讲舒服,结婚讲排场。前三讲都对,就是讲排场不对。过去结婚要“三转一响”,现在一般都是电视机、收录机、电风扇、缝纫机、自行车,外带沙发新家具,讲究的还要组合家具、席梦思、摩托轻骑。老年人说这太铺张浪费了,青年人说劳动挣来的,美得光荣。可是,现在成了一股风,谁不排场,谁就脸上无光。还有要彩礼,摆酒席,这样结个婚至少要花七、八千元,谁家都不想这么办,可又不得不这么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想些办法纠正这种风气。
希望法律教育道德教育要经常化
黄湾乡新桥村木器专业户黄国珍说:我们村是个木匠专业村,人称“鲁班村”。托共产党的福,凤阳人“身背花鼓走四方”的日子过去了。我们上了年纪的人知道,这样的好世道来得不容易。只求好政策不要变,整人运动不要搞。过去农村有些“特殊社员”,小事不要脸,大事不要命,搅得村里不安宁,一搞法律教育知法懂规矩,都象个人样了。我们希望法律教育、道德教育年年要搞。现在还有股赌博风,赌风兴,偷抢扒拿风也就起,不刹不管还行吗?也盼县里乡里刹一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