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广东汉乐在大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21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采风录

  广东汉乐在大埔
  苏元济
年初的一个周末晚上,月明风清。在粤东的山城大埔县文化馆音乐厅里,挤满了人。只听得一阵悠扬悦耳的“广东汉乐”声,随着夜风从那里飘了出来。一曲优美婉转的丝弦乐曲《思春》刚奏完,又一曲明朗欢快的《四景春》……这是一群业余汉乐爱好者在“和弦索”。
“和弦索”是客家地区群众演奏汉乐的一种形式。相传广东汉乐是从晋安帝九年(公元413年)至宋亡前后的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随着我国中原人民多次南迁而流传到东南一带的。它的演奏活动(俗称“和弦索”),主要盛行于客家人居住的粤东、粤北、闽西、赣南、台湾,以及海外有华裔客家人居住的东南亚地区。据素有“汉乐之乡”美誉的大埔县最早的县志(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称:“埔之在潮弦诵媲邹鲁”。以后各时期县志亦同样载述埔之风俗“家诵户弦”。过去,几乎每个乡村都有“弦馆”,至于“中军班”(吹打乐艺人),则为民间婚、丧、喜、庆时所常雇请,仅大埔一县在抗战前夕就有近百个“笛馆”(广东客家人称唢呐为笛,称笛为箫)。解放后,广东汉乐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和弦索”到开始登上大雅之堂。1956年大埔籍的罗九香先生在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期间,曾以客家音乐的代表在北京怀仁堂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演奏了广东汉乐。50年代末,在西安召开的“全国知名古筝家会议”上,罗先生演奏的广东汉乐《寒鸦戏水》(客家筝曲),音色清越,风格别致,被誉为“岭南派代表”。
国泰民安思娱乐,弦歌曲曲颂升平。近几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东汉乐的演奏活动也就更为普及,自发的和有组织的“广东汉乐演奏会”随处可见,“和弦索”的人群比比皆是。不少热心于桑梓文化事业的港澳、海外侨胞还慷慨解囊捐助购买乐器和锣鼓,聘请汉乐老前辈传艺,为家乡办起了汉乐班。1986年元宵节,祖籍大埔县的“新加坡歌王”张金泉先生首次回乡恳亲,他听到那美妙的“乡音”广东汉乐时,竟情不自禁地拍手叫绝。不久前,新加坡客属总会会长卓济民先生率新加坡闽粤客属人士观光团回到家乡大埔时,尽情欣赏了广东汉乐,并与乡亲合奏了丝弦乐曲《百家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