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要有全局观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23
第1版(要闻)
专栏:

要有全局观点
  本报评论员
为压缩经济工作中过于膨胀的“热空气”,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基本建设投资实行“三保三压”,即保国家计划内项目,压国家计划外项目;保生产性建设,压非生产性建设;保国家重点工程,压非国家重点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地、认真地贯彻落实这个方针,关系着今年乃至以后若干年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切不可等闲视之。
当前,影响“三保三压”方针尽快落实的主要思想障碍,是强调自己“情况特殊”:
有的强调,我那里基础薄弱,经济落后,属于“第三世界”,应当区别对待;
有的强调,我这里本来“骨头与肉”就比例失调,非生产设施“欠账过多”,再压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有的倒是把自己的项目都扒拉了一遍,但总觉得“个个孩子都可爱”,“割爱”之刀举不起来;
有的则申明他那里“火已烧旺”,“米已下锅”,“骑在老虎背上下不来”,希望“饶了这一回”;…………
上述种种情况表明,一些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同志在这个问题上思想没有全通。不是说这些同志讲的并非事实,没有一点道理,而是没有看到全局的困难,没有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来分析和处理问题。
当前的全局情况是,大好经济形势中潜伏着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过多,基本建设规模过大,上下左右都在上项目,东西南北到处铺摊子,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加工工业和生活游乐设施;属于国家建设重点的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原材料工业所需要的资金、物资,反倒得不到充分保证。这种过热状况如果不迅速改变,必然进一步加剧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的矛盾。越往前走,能源、交通和原材料的供应越紧张,将给财政、金融、市场、物价诸方面带来严重问题,造成经济生活的更大失调,甚至导致再来一次“急刹车”、大调整,这对改革、开放、搞活和社会安定都很有害。客观规律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避免出现这一严重后果的有效办法,就是当机立断地刹住投资膨胀之风,大刀阔斧地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地方、部门的各级领导同志,都要面对现实,清醒地意识到:“三保三压”,势在必行;与其将来被迫大调整,不如现在主动“砍一刀”;为了国家(包括地方、部门)的利益这个全局,暂时牺牲一点地区、部门的眼前利益,既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
古语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三保三压”对地方、部门来说,未必一定意味着“吃亏”或者“牺牲”。在全国范围内,将那些建设条件不具备,动力、原材料不落实,工艺、技术落后,经济效益很差的生产性项目以及并非群众生活急需的非生产性项目压下来,为的是腾出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使用,把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的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重点建设项目“保”上去,使这些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后劲的骨干企业、支撑工程、基础设施,能够如期开工、顺利建设、按时投产或交付使用。这样的一“下”一“上”,对现在深感能源、交通、原材料保障不充分的全国许多地方和部门来说,不仅避免了眼前“无米之炊”、“寅吃卯粮”的难处,而且又为日后的经济大发展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压缩经济工作中的膨胀空气,是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是为给深入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是为1990年后我国经济腾飞准备条件。希望经济战线的全体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从国家的全局着眼,把“三保三压”的方针落实得更快更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