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为各族人民造福 使全区群众受益 内蒙古脱贫致富工作见实效 大批贫困户解决温饱 中小学设施显著改善 人和畜不再严重缺水 地方病达到消灭标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25
第1版(要闻)
专栏:

  为各族人民造福 使全区群众受益
  内蒙古脱贫致富工作见实效
  大批贫困户解决温饱 中小学设施显著改善
  人和畜不再严重缺水 地方病达到消灭标准
本报讯 记者孙健、傲腾报道: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记者在内蒙古西部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的贫穷地区采访,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这些贫困地区农牧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脱贫致富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去年4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为迎接自治区成立40周年作出了“要办实事,见实效,让全区人民得到实惠”的决定,全区42个厅局1万多名干部,深入到80多个旗县扶贫。第一年,筹集扶贫资金1.3亿元,相当于“六五”期间投放扶贫资金总额的1/3,直接扶持了20万户贫困户,实际解决温饱的有8万户(脱贫标准是:农村人均收入120元,牧区人均收入150元)。今年,有关部门认真总结经验,注重了开发性旱涝保收项目和强调了项目管理,资金全部随项目走,收到了较好的效益。全区又筹集7000多万元资金,扶持了14万个贫困户,其中70%以上的贫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
记者近日在巴彦淖尔盟采访注意到:这里许多地方一些新的砖瓦房不是政府机关,而是学校。农牧民称赞:这是自治区政府为各族人民办的一桩事关千秋大计的好事。时至今日,全区共修建校舍240多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校舍170多万平方米;添置课桌凳42万套。在解决“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和“两主一公”(寄宿制为主,助学金为主的公办学校)的过程中,全区上下出现了办学的热潮,仅群众集资一项就达一亿多元。现在农牧区已有80%的中小学实现了“一无两有”,牧区边境80个苏木(乡)中心校基本实现“两主一公”。
1986年,全区在严重缺水的农牧区通过打饮水井、截伏流、建饮水工程,使150万人口、600万头(只)牲畜严重缺水的状况得到了改善。这个数字约占全区缺水人畜的80%。
使全区地甲病达到基本控制和基本消灭标准,防氟改水,是自治区政府办的第四件实事。
全区卫生、水利、计划、财政、民政等部门密切配合,集资1300万元,用于病区的防氟改水、理化及药物除氟,使90%以上氟中毒重病区的群众喝上了低氟水;全区68个地甲病区的883个乡(苏木),现已有95.7%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控制指标,总受益人口达50多万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