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阅读
  • 0回复

折扇历史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26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折扇历史的启示
  朱培初
折扇,古称折叠扇、聚头扇,盛夏来临,谁都愿意手持一柄,以借凉风,而知道它的历史竟也是中西文化交融之见证的恐怕不多。
宋代,日本和朝鲜的折扇是我国进口的贵重手工艺品,有的作为该国使节或僧侣觐见我国帝王的礼物。《宋史》记载,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八日,日本僧侣嘉因觐见宋太宗时献上桧扇20把、蝙蝠扇2把。桧扇是以丝线将16至40根薄如片纸的桃红色桧木扇骨依次缀连成折扇;而蝙蝠扇是由于两旁扇柄长于扇面,展开后如同蝙蝠的手翼而得名。当时,从日本流传来的折扇,在青黑色的纸扇面上以五彩、金银色描绘寒芦衰蓼、鸥鹭伫立、渔翁垂钓及临水沙滩、荷花、明月等景色,充分发挥了日本在深黑底色上施以金银彩绘的传统莳绘技法,博得了文人学士们的赞赏。至于朝鲜的折扇,扇骨以白松木制成,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展之广尺余,合之仅两指许”的高丽白松扇。宣和六年(1124年)九月,高丽国使节李资德等觐见宋徽宗时曾献上白松扇。又据我国徐竞在宣和四年(1122年)出使高丽考察,他认为高丽折扇也是仿制日本的,当地称为倭扇。
日本的桧扇又是从何而来呢?日本制扇名匠中村清兄认为,它起源于中国流传到日本的笏。原来,公元7世纪日本宫廷模仿中国宫廷的礼仪,百官在朝会时手执以桧木制成的笏,上下叠成几片,以五彩丝线贯组,笏上贴纸,书写上奏天皇之事,就如同当代的记事本或备忘录。笏发展到后来,就成为桧扇,到宋代列为日本宫廷礼仪的规范服饰品。
如果宋时的中国人也认为折扇是舶来品而不取其长,或照搬过来一味模仿,恐怕就不会有后来的中国折扇之繁荣了。所幸,我国宋代的匠师在学习日本、朝鲜折扇长处的同时,又结合我国盛产竹子、宣纸的特点以及雕刻、书画等传统艺术特色加以发展。在扇骨上,以名贵的湘妃竹、棕竹取代桧木、白松木;两旁的扇柄雕刻诗词字画,扇头下垂饰玉器扇坠或五彩丝线编结的流苏。同时,在洁白的宣纸扇面上题词作画,提高了折扇的艺术水平。到明清两代,折扇更成为书画、雕刻、刺绣、髹漆、装裱、剪纸等艺术融于一体的手工艺品,充分发扬了我国民族传统艺术的特长。扇面以上矾的宣纸制成,装裱讲究。董其昌、文征明等书画家在扇面上有不少佳作,使画坛上一时有“小品胜于大品”之说。清代杭州王星记扇庄的黑纸扇面上贴以金箔剪镂的图案。扇柄和扇骨更以象牙、檀香木等制成,雕镂也更加精巧;有的扇骨饰以髹漆,或镶嵌螺甸,五彩斑斓。扇头的式样有竹节、如意等近百种之多。固定扇头的钉铰,虽然小如豆粒,但以牛角、铜、金、银烫印或铸造而成,式样也各不相同。橄榄核和桃核雕刻的扇坠更令人惊叹不已。刺绣扇袋,既美观,又起到保护折扇的作用。这样,明代以后,我国的折扇反而大量出口到日本,以至于到康熙八年(1669年),日本朝廷为了节约外汇,不得不诏令禁止中国折扇进口。
明代正德年间后,中国折扇远涉重洋,流传到欧洲,很快成为欧洲宫廷贵妇们最时髦的服饰品。如同宣德年间我国官吏们在朝会时互相鉴赏袖中所怀的折扇一样,在17和18世纪的法国巴黎凡尔赛宫殿舞会上,盛装的贵妇们也纷纷欣赏各自手执的折扇,而引以为荣。
西洋人欣赏东方文化的异彩,但决不会跪倒膜拜,对小小的折扇,也进行了他们的改造。当时欧洲国家的造纸手工业远远落后于中国,于是西班牙便以细嫩的牛犊皮和羊羔皮作为扇面,有的还喷洒香水,称为香皮扇。法国的折扇以雪松、椴木、珍珠贝、玳瑁等为扇骨,雕镂玲珑剔透的涡漩纹、玫瑰花、卷曲的簇叶等“洛可可”图案。扇面除了羊羔皮外,还以照映透明的雏鸡皮制成;宫廷画家们在扇面上以欧洲独特的树胶水彩画描绘宫廷生活的各种情景。意大利折扇的扇面以著名的威尼斯花边制成,薄如蝉翼。到18世纪,欧洲国家才有了坚韧而薄的手工纸,适宜于彩色印刷铜版画。于是,宫廷内流行彩色铜版画印刷纸折扇,无论是国王加冕、病愈、丧葬以及公主结婚、战争胜利、皇家歌剧院开幕等事件,都被描绘、印刷在扇面上,届时在典礼上赠送给宾客,以作纪念。拿破仑曾命令宫廷画家每年创作100多种彩色铜版画印刷纸折扇,以记载他的功绩。
艺术品往往不是孤立的,它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互相影响,对外来的东西持排斥的态度只能导致自己的落后。而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必然有变化、有创新,渗入本国的民族特点,诸如材料、制作、传统艺术、欣赏习惯、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等。一把折扇,也展示着这样的历史经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