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5阅读
  • 0回复

大别山人走出山门闯富路 鄂东22万农民到外省借地生财 3年给家乡父老汇回现金10亿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8-27
第1版(要闻)
专栏:

大别山人走出山门闯富路
鄂东22万农民到外省借地生财
3年给家乡父老汇回现金10亿元
本报讯 记者王楚报道:农村改革,使世代围着土地转的鄂东大别山腹地农民,纷纷从土地上分离出来,走出家园寨门。截至目前为止,已有22万农民走沈阳、赴新疆、闯上海、到海南,他们借地生财,足迹已遍及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
据权威人士透露,这些被称之为“土包子”的鄂东大别山人,近三年来,在家乡传统目光和城市现代目光交叉逼视下,每年喜气洋洋地给家乡父老汇回“白花花”现金3亿多元,3年一共可达10亿元。
靠劳务输出致富,这对鄂东大别山“金窝银窝,不如家中这个穷窝”的旧观念,是一大冲击。一户贫困家庭,只要有一个劳力在外,就可以解决全家温饱。这引起了山里人的议论和关注。
鄂东地区人均不足0.8亩土地,资源贫乏,交通不便。“从土地分离出来的农民,跨省跨地区的流动,借地生财,这是开发鄂东大别山剩余劳力资源的新途径。”中共湖北省黄冈地委书记杨祖炎在分析鄂东大别山区现实状况后,对记者说:“依靠劳务输出致富,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已把它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抓。”
有资料分析,鄂东大别山农民劳务输出,已由过去单一的出卖劳力拓宽到以技术输出为主。目前,鄂东大别山区2000多支农村建筑队,8万多人,承包12个省、市的土建、施工、安装、涂料等大小工程500多项;2.5万人长年驾船来往在重庆至上海的“黄金水道”上,他们见港宿港,将大别山的黄沙、铁沙、石英等建材、矿产品运销出去。去年,全区仅黄沙一项获收入4200多万元。
9000多名农民跨省际、跨地区承包耕地、水面、桑园、茶场等共10万多亩,已引起一些地方政府的关注,尤其是1000多名养鱼能手,在北京、安徽、江西、广东、黑龙江、山东承包水面,倍受当地农民欢迎;4万多名能工巧匠身怀一技,走南闯北。蕲春县铺嘴乡素称“篾匠之乡”,有669个蔑匠在安徽、江西等地加工竹器,年纯收入达到53.5万元。
此间观察家还注意到,鄂东大别山区22万农民通过劳务输出,增长了商品经济意识,开阔了视野,看的东西多了,接触的人多了,慢慢接受了商品、市场、竞争观念。不少劳力将自己得到的经济技术信息,源源不断传回家乡。很多人在外一年半载,回乡后,很快成了当地生产经营的能人。红安县永河区有1000多名钣金工,1983年,20多人到“二汽”承包汽油箱加工,一看前途可观,能人们将全区430名钣金工组成21个专班,分别到上海、武汉、深圳等城市承包加工业务;麻城市三星乡在外劳力递回信息,当地抽纱刺绣品见俏,使全乡1000多人有了较合适的生产门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