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常识与谈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22
第8版(副刊)
专栏:

常识与谈资
余英杰
湖北对“捧杀”有一句绝妙的话,叫作“抬起来摔。”将欲狠狠地“摔”你一下,先将你反向空中抛得高高的。这是多么狠心的“人际关系辩证法”啊!
然而,据我观察,对于违反常识的谈资所产生的“捧杀”与“骂杀”,似乎没有予以高度重视。这原因,依我所见,最后大抵还是得归咎于有的人夸多识而违背新知。
先说谈资所产生的“捧杀”。近代一些学术界泰斗的记忆力非常令人吃惊。与陈寅恪先生“两代姻亲,三代世交、七年同学”的俞大维先生曾回忆说:“我们这一代人,不过能背诵四书、《诗经》、《左传》等书。寅恪先生则不然,他对《十三经》不但大部分能背诵,而且对每字必求正解”。陈先生记忆力是惊人,但问题是,这类说法常被越传越神,其可信的程度就大可值得怀疑。退一万步讲,即使能这般背诵,这种背诵又有多大意义?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精神哲学》中有一句名言:“一个作品,直到我们不赋予所有的字以任何意义时,才能完全机械地背诵过来”。把大学者吹成神,在今天人类已进入了不信神的时代,所以其结果就无异于“捧杀”了。
再说这类的“骂杀”。最典型的莫过于对韩复榘的评说。我从孩提时起,就常听人们在茶余饭后、纳凉取暖时说到他,诸如不知篮球的打法,叫人买来10个篮球,给一个队员发一个;不问青红皂白,也分辨不清青红皂白,仅凭报“一二、一二”的口令来处置犯人之类的“趣事轶闻”。久而久之,这位陌生的历史人物在我头脑中的印象就是一个粗俗不堪、不学无术、地道的军阀和土皇帝了。然而,历史事实却是:韩从小就受到很好的私塾教育,使他日后成为识字撰文的军中笔吏,并因此深得冯玉祥的青睐,连连擢升。他指挥作战颇有心术,连蒋介石也不得不刮目相看,称其“向方兄”。当然,他不抗日吃枪子儿,那是历史对他应得的惩罚。梁漱溟先生1986年曾在《人物》上撰文说,韩并不象社会上流传的一些笑话说得那样粗俗不堪,说他“作战英勇;又比较有文化。”
对违反常识的谈资的拥有者,男女也是不平等的。在女人,旧时认为“辫子长见识短”,只能享有“长舌妇”的恶名。而在男人,则喜欢瞎摆豁,胡编乱砍,大多是由我们男同胞中的“长舌男”传来传去的。直到如今对改革者利用谈资进行捧杀与骂杀的战法,并未绝迹。几时我们才能管住自己不负责任的嘴巴呢?我常常这样自语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