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钧瓷的“个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28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谈片

钧瓷的“个性”
黄侯兴
友人送我一套河南的钧瓷,乳光晶莹,端庄浑厚。据说,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它历千年而不衰,其中自有“奥秘”。这些瓷器都是用禹县同样的泥土制作的,但在烧制过程中,含有同类铜质的青釉,通过“窑变”,却产生了无穷的变化——釉面色泽均无相同或重复,每一件瓷器都具有自己独异的个性,都显现了自己特殊的风采。有的红中透紫,有的紫里藏青,有的青间寓白,有的白底泛红,各呈异彩,争妍斗丽。
由此,我想到了文艺创作。文艺植根于社会生活土壤之中。文艺和生活的关系,如同钧瓷之与泥土。作家进入创作阶段,也象瓷胎在窑里烧制,作家胸中迸发的激情、热度,就是窑膛里那熊熊燃烧的烈火。作为艺术品,经过“窑变”,每件都变得富有个性,表现了自己独立存在的美学价值,因而各具隽永的艺术力量。
纵观现代文学史,鲁迅清醒而冷峭,郭沫若热情澎湃,郁达夫愤激沉郁……他们不同的艺术个性和创作风格,犹如钧瓷的独立生辉,构造“五四”多种风格并存的艺术世界。
眼下有些文学作品,从立意、选材、表现方法乃至语言运用,却患有雷同的毛病,虽也经过炉膛烧制,却未能出现“窑变”,变不出带有鲜明印记的个人风格,所以制作出来的就不如钧瓷那样令人爱不释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