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在实践中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12
第1版(要闻)
专栏:

在实践中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
本报评论员
在不同企业推行不同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当前城市经济改革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凡是认真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企业和部门,由于比较好地解决了权责利的统一问题,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都很高,企业活力增强了,经济效益提高了,这是大家一致承认的。但是,由于原材料的涨价,由于配套的改革一时跟不上,企业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有些同志就产生疑虑:承包经营责任制是权宜之计呢,还是要长期搞下去?
工业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长期坚持下去。承包经营责任制首先在农村实行,取得了预想不到的成功,能不能引进城市,引进现代工业企业?经过几年的试点,反复比较,答复是肯定的。在目前市场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条件下,承包经营是能够把企业推向自负盈亏的比较可行的办法。企业只要走上自负盈亏(当然是相对的)这条轨道,潜力就可以挖掘出来。现在,各行各业的潜力都很大,越是落后的企业潜力越大,之所以不能挖掘出来,是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工人吃企业的大锅饭在作怪。只要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有了自主权,权责利统一了,自负盈亏了,几十年形成的平均主义就不攻自破,大锅饭也吃不成了,几年之后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明显提高。吉林省过去是财政上的一个穷省,每年要国家补贴几个亿,在全省范围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5年来,经济效益连年提高,现在不但不再要国家补贴,而且每年要向国家上交几个亿。这说明,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大面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通过改革形成新的经济体制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形成新的经济体制,企业经济效益很难提高;但是,如果企业经济效益不逐步提高,我们就根本没有力量去形成新的经济体制。财政困难,价格改革就无法进行,所谓培育市场体系不就成为空谈了吗?因此,可以这样说,普遍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有利于形成市场体系,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体制,有利于加快结束新旧两种经济体制并存的局面。这种局面一旦结束,新的体制占了主导地位,各个企业之间,就可以在相同的外部环境,平等的起跑线上开展竞争了。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就是在这种竞争中较快地出现的。
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从选择承包人开始,把竞争机制引入承包,有利于克服承包中某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国家对企业实行承包经营,不等于企业内部管理就搞好了。企业实行承包经营以后,还必须搞好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经济核算、基础工作,企业内部领导体制、用人制度等也要作相应的改革,才可以迅速改变面貌。吉林省有200多个企业在实行承包经营以后,建立了厂内银行,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实行等量劳动交换,对于克服平均主义,推动各个环节提高经济效益,很有好处。类似的许多实践都说明,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企业改善内部管理,推行先进的管理方法,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供了动力和条件。
承包经营责任制,有力地推动企业之间的联合,包括相互承包、租赁、参股,有偿转让财产等等。这样的企业之间的联合,就不只是合同关系,还触动了企业所有权问题,是新的组合,优化组合,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解决不了的条块分割问题,意义很大。只要经营权真正落实到企业,企业之间的关系就会多样化。
企业实行承包经营的前提,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既不是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倒退,也不是缩小企业的经营权。企业实行两权分离的目的,不是为了强化所有权,而是强化企业的经营权;不是强化国家财产所有权,不是用国家的财产所有权来制约、限制企业的经营权。经营权不仅是经营什么,不经营什么,怎样经营,还包括承包期内对财产的占有、支配和使用权,而所有权则是单纯的所有权,即主要是分配关系,是拿红利。承包经营以后,法人仍然是企业,厂长(承包者),仍然是法人代表。明确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否则,就很容易用强化财产所有权来限制承包者自主经营的积极性,从而背离了两权分离的原意。
在工业企业,特别是在大型的现代化工业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时间还不长,在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的发展也很不平衡。由于缺乏经验,由于配套的改革措施一时跟不上,在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偏差是难免的。改革的道路,从来就不会是平坦的。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改革固然会遇到困难,但不改革困难会更大。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在工业企业中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也不例外。正如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的报告中指出的:“目前实行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是实行两权分离的有益探索,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