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壮美·优美·和谐——评晋剧刀马旦高翠英的表演艺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09
第8版(副刊)
专栏:剧谭

壮美·优美·和谐
——评晋剧刀马旦高翠英的表演艺术
李紫贵
在观众的印象中,梆子戏往往高亢粗犷有余,悠扬婉转不足。尤其是刀马旦,大都重打不重唱,宜刚不宜柔。而当你看了晋剧刀马旦高翠英的折子戏专场演出后,你会觉得她唱、做、武功并优,刚健美与婀娜多姿的柔媚美融于一身。
高翠英是山西省太原市实验晋剧院著名的刀马旦演员。1981年随团来京演出,她主演《三关点帅》中的穆桂英,曾得到首都观众的好评,并由“西影”搬上了银幕;1983年在文化部主办的“演员讲习班”学习,她的角色创造能力得到了飞跃的进步。此次来京演出前,她又在表演艺术方面,做了一些新的探索,除了自己的代表剧目《凤台关》外,又为首都观众献上了一折优美动人的抒情戏《赠剑》。这两出戏表明:高翠英已突破了师徒传授模式,进入了真正的艺术独创的境界。
《凤台关》是已故晋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张宝魁(艺名筱吉仙)的师传。高翠英初演这出戏时,只注意到了梆子戏刀马功猛、准、狠、帅、稳的功架特色,实在说,还主要是模仿式的演出。后来她向阳友鹤、尚小云、班世超等名家学习,懂得了艺术必须博采众长,而不能独尊一派、固步自封,使自己在角色创造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她审慎地对她常演剧目的每一个角色创造进行思考。比如《凤台关》“巡城”一场,过去她着重把握了张秀英这一守城将领纯朴、刚健、豪放的表演与机警心理特质的和谐,当她深入角色创造之后,她把对郭彦威的警惕和对三娘的疑虑、慕容彦超的担心等几重心理矛盾,融会在她的圆场表演和“巡城”身段中,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如战马奔腾,内忧外患,使她忐忑不安,但又不失为一个巾帼英雄的沉着风度。“酣战”一场:“火光四起帅旗倒,杀声震天哭嚎啕”。激昂奔放的唱腔,准确地表达了张秀英悲壮凄怆的内心世界。当她发现丈夫慕容将军带病御敌,摔下马来时,她一个翻身下马,跪步上前,把张秀英在酣战中那种焦急心情,充分地显示于观众面前。特别是将气息奄奄的丈夫扶上马来这段精彩表演,高翠英把张秀英在患难中对丈夫情真意切的感情,表演得细腻逼真,感人肺腑。最后开打中,她的“靠旗打出手”特技功,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常使观众赞不绝口。
《赠剑》是一折抒情戏,其柔媚抒情美,与《凤》剧的悲壮美形成了强烈反差。两剧一起演,相反相成,显示了高翠英的角色创造能力。《赠剑》是郭汉城、寒声根据《百花亭》旧本重新创作全本《青萍剑》中的一折。他们为了保存精华,巧妙地把“赠剑”的大部传统结构保存下来了,江六云化名海俊,却非奸细,而是私访,与百花结合,又出于振兴大元、解民倒悬而同气相求。高翠英为了开拓戏路,她选中了这个本子。这折戏演出,对于百花公主的要求,初以元代一位藩王公主的威严与大将风范融于一体,继以柔情脉脉,转化为情窦初开的青年女子的形象出现,但又不失为元代藩王公主的身份。高翠英在这折戏的表演,始终将人物融注于这种美的氛围中,她用既含蓄又充满感情的语调、多情的眼神和优美的舞姿、曲折流畅的线条,以表达内心细微的变化。她充分地显示了百花识人的眼力和纯真的爱情,给观众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优美是《赠剑》的主体,但并不排斥壮美,高翠英正是通过最初发现有人深藏于自己的百花亭中那段剑刺搏杀的壮美表演,方才更好地反衬了后来柔情似水的优美。《凤台关》壮美中蕴藏着优美,《赠剑》以壮美反衬优美,这就是高翠英表演艺术魅力之所在。(附图片)
  高翠英在《凤台关》中饰张秀英。
晓月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