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6阅读
  • 0回复

电视剧不是牵线木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1-12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谈片

电视剧不是牵线木偶
解玺璋
在屏幕上诉苦,是现今电视剧的一种时髦。近来看过不少作品,尽管题材不同,却都是一副哭腔。电视剧成了一个传声筒,哪一行业花钱,电视剧就成为替本行业诉苦、呼唤理解的工具,成为“牵线木偶”。艺术家们好像突然发现,人生中竟有这许多苦难,于是,争先恐后要将自己的发现诉诸屏幕。
艺术家们真是菩萨心肠。
其实,人生并非只是一种色彩。就像以前只能发现高级阶段的“幸福”和“优越”一样,如果到处都是“苦海无边”,同样会令人乏味的。所以,值得怀疑的是,当艺术家们表现这人生的时候,是否已经深入这人生并把它变成了自己人生体验中的一部分。
有一种看法,认为人与人之间是缺乏了解的。你不了解我为社会所作的牺牲,你就不可能充分地理解我。但也有这种可能,你的苦难,你的牺牲,只能得到一部分廉价的同情和无力的安慰,只能满足那种道德的自慰和自足,而不会被人充分地理解。
因为,理解包含着对全部人生经验的再次体验。如果说艺术可以唤起人们相互理解的话,那么,这种艺术所表现的就应该是全部的真实的人生,而并非人生中的某一种单调色彩。
有时候,事情是很滑稽的。艺术家们希望观众理解的,其实他自己就并没有真正理解。一个人(尽管是艺术家),怀里揣着某种既定的创作目的,到油田、隧道、商店等处采访十天半月,或者个别谈话,开了座谈会,就想拍出让人理解仅限于一种行业性的苦衷的电视剧,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于是,艺术家们也只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一条路。但这就很容易使理解停留在最表面的职业分工行业特点的层次上,使平等的情感交流变成一种对所谓理解的哀求或强索,而无论是涕泪横流还是声嘶力竭,都显示出艺术家在把握人生时的无能为力。
艺术,有它本身不可违反的艺术规律。心里先有个框框,创作先有个宗旨,那只能靠意念演绎故事,人物便成为牵线木偶,随叫随到。目前电视剧雷同化严重,感情的浅显和单一化,大概与此种套路有关。
表现苦衷也好,各行业需要充分理解也好,既然进入了艺术领域,就得讲究艺术规律。“为赋新词强说愁”,未必是电视剧的出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